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军队系统“最美奋斗者”巡礼:军人生来为战胜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0-03-04 09:58:34
来源:东方头条点击:

展开时光的长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有许多钢铁般的身躯静静矗立,有许多坚毅的目光默默守望。他们,以钢枪、热血甚至生命为理想和信仰而战斗。他们,用胜战定义“最美奋斗”。他们之中,有的家境优越,有的出身贫困;有的青春正好,有的鬓染沧桑……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军人生来为战胜

——军队系统“最美奋斗者”巡礼②

■解放军报记者杨悦

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铺就胜战之路

莽莽青山之间,杨连弟举起一块单薄的木板掩护住身体,引爆了前方爆破点的土炸药。

紧张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至下颏,一滴一滴落在脚下起伏不平的混凝土上。

四周山明水秀、风光明媚,杨连弟却无心观赏。他脚下的“战场”,是一块不过几米见方的桥墩墩顶,脚边不远处是高达45米的“深渊”。

高大昂然的桥墩宛如几根险直的“天柱”矗立在山谷中。杨连弟忙碌的背影,化作“天柱”顶端一个不起眼的渺小黑点,融进了疏旷寥廓的山野。

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个月。狭窄的桥墩墩顶上,杨连弟反复地设置爆破点、退避、引爆,3天时间里重复爆破了100多次。

时间再倒回一个月,横贯东西的陇海铁路之上,一处“天险”截住了解放军挺进西北的路途——这里被叫作8号桥,桥身坐落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之中。

对于接受了抢修任务的铁道纵队来说,无论困难有多大,他们都要在3个月内完成任务。身为铁道兵的杨连弟,便这样走入英雄的史册。

“用铁夹板搭单面云梯强登”“用土炸药将桥墩顶面炸平”……杨连弟的建议让抢修大大提速。在提出操作方案的同时,他又默默承担了难度大又危险的实操任务——在搭起云梯后带头强登,率先攀上45米高的桥墩;在面积有限的桥墩顶端爆破百余次,连续作业3天3夜,成功整平了5座桥墩顶面……

为了胜利一无所惜。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杨连弟所在部队提前20天就完成了8号桥墩工程任务。

这位著名的“登高英雄”,1952年5月15日牺牲在朝鲜战场,年仅33岁。

在人民军队长长的队列里,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身影前仆后继。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夕,毛主席与杨开慧的长子毛岸英主动申请赶赴战斗前线。彼时的毛岸英刚刚新婚不久,生活平稳而安定,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向战而行。

入朝不到两个月,毛岸英在一场空袭中牺牲,年仅28岁。

战士的身躯虽被烈火焚烧,战斗的精神却被淬炼得更加闪亮。这场战争中,还有许多如毛岸英一般的年轻灵魂,像他一样永远长眠于异国的青山之间。

无论是领袖的儿子,还是出身贫苦的战士,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职责——战斗。

汶川地震中主动申请上前线的飞行员邱光华,勇赴索马里担任大使馆警卫的武警战士张楠……展开时间轴,在人民军队向着胜利一路挺进的征途上,有很多如他们一样的军人。他们,用英勇牺牲铺就了人民军队走向胜战的道路。

血性担当,铮铮铁骨,撑起胜战脊梁

韦昌进,一个光荣而骄傲的名字。近些年来,他经常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鲜花与掌声——

1991年被表彰为“全国自强模范”,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2017年被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称号……

人们常看到他胸前精致的绶带、闪光的勋章。但熟知他的人都知道,“韦昌进”这个名字最耀眼的光芒,闪耀在30多年前那场战斗中。

1985年7月19日,云南边境前沿阵地上,轰鸣的炮火震彻山间,搅碎了凌晨的寂静。敌人以2个营1个加强连的兵力,向我军阵地疯狂扑来。韦昌进受命与4名战友一同死守自己所负责的6号哨位。

一个战友倒下了,又一个战友倒下了……在敌方密集的炮火攻势下,4名战友相继牺牲、重伤,最后只剩下韦昌进一个人死死扛着。战况紧急,韦昌进一咬牙,拿起报话机跟上级取得联系。

这一刻,他的脑海中只剩下电影《英雄儿女》里那个场景——王成满面坚毅,高喊着“向我开炮”。

此前,这个年轻人从没想过,这一幕有一天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此时此刻,他的选择正是“王成”的选择。

韦昌进拒绝了上级再次增援的意见,像电影中的王成一样坚定地说:“你们不要管我了,为了胜利,为了阵地,向我开炮!”

那天,韦昌进利用报话机引导炮兵先后打退敌军8次连排规模反扑,创造了独自坚守阵地11小时的奇迹。这场战斗过后,韦昌进被紧急送往后方,他全身负伤22处,被弹片击中左眼、穿透右胸,在后方医院昏迷了7天7夜。此时的他才不过20岁,刚刚入伍一年多。

常人无法想象,在极端的严峻形势下,韦昌进如何坚守11小时。对于韦昌进而言,他的信念很简单:不能丢掉阵地。

这是他的任务,也是他身为军人要担当的责任。“永远做一枚奋勇出膛的炮弹,组织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不断发出光和热。”这是韦昌进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组织的承诺。

战场上,还有许许多多军人做出了与韦昌进相同的选择。

1969年的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时任营长的冷鹏飞伏在冰冷的雪地中,指挥官兵与敌军激战9小时。左小臂中弹折断,仅余一点皮肉与上臂连接,他就用树枝夹绑住胳膊,侧卧在雪地上继续指挥,顶住了敌人6次炮袭、3次进攻。被送去后方救治时,他由于失血过多,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1984年的边境作战中,时任班长的史光柱临危受命代理排长,在激烈的炮火中冲锋在前,被气浪掀出几米,被飞射的弹片击中头部,身上多处血肉模糊,眼珠都被打飞了出去……他站起来继续向前冲击,带领全排收复了两个高地,身负8处重伤,双目失明。

战斗后醒来那一刻,史光柱顾不上自己身上的剧痛,顾不上自己眼前的黑暗,第一时间问道:“高地拿下来没有?”身旁的连长哽咽着告诉他:“史光柱,高地拿下来了,你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对于直面生死的军人来说,他们的故事昭示着,血性担当与铮铮铁骨,在生死攸关的战斗中发挥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无血性不足战,无骨气不能战。血性和骨气是军人在战场上不可缺少的脊梁。正是因为拥有无数血性担当、铮铮铁骨的军人,我们这支军队才能够永葆昂扬斗志,制胜疆场。

千锤百炼,精武强能,锻造胜战利剑

漫长的岁月里,一位普通军官的名字如砂砾中的碎金一样光芒闪烁。他的一部教学训练法在军营绵延半个多世纪,影响力遍及全军。

他,就是郭兴福。

纵观军事史,能如郭兴福一般,以一个军人的名字命名一部教学训练法,可谓凤毛麟角。

上世纪60年代,部队的训练模式大都很粗糙,许多时候带兵练兵仅凭经验,不讲科学。时任原南京军区某团二连副连长的郭兴福,靠着回忆自己参加战役时积累的经验,一点点总结规律、反复验证,边讲边做、细化步骤,总结设计了一套分别以单兵、小组和班为主体“围绕打仗、把兵练活”的战术训练方法。

这套方法最后被命名为“郭兴福教学法”。郭兴福抓住紧扣实战与应用灵活这两大教学训练要点,为我军和平年代练兵备战、精武强能写下了创造性的篇章。

如果说牺牲奉献的精神是战场制胜的基石,舍生忘死的血性是战场制胜的支柱,那么千锤百炼的战斗能力便是战场制胜的决定因素。

无论哪个年代,中国军人对于实战能力的追求都没有停歇过。这种对精武强能的反复锤炼与不懈求索,一直都在延续。

2014年的夏日,南疆的某座小镇,火光映亮天际,爆炸声此起彼伏,一伙蒙面歹徒手持刀斧冲入人群肆意砍杀无辜民众。武警新疆总队某支队支队长王刚率领特勤中队紧急赶到现场。

见到特战队员后,暴恐分子行动愈加疯狂,他们不断投掷着燃烧瓶,高声叫嚷着挥刀向特战队员冲杀过来。王刚临危不乱,指挥队员们背靠背列成环形队形与暴恐分子进行对抗,成功击毙数名进攻的恐怖分子。

临战不乱的从容来自平日里扎实过硬的训练。王刚深知,反恐战斗是武警特战队员与暴恐分子的生死竞速,成败只在一瞬间。为了赢得战斗,王刚平时带兵坚持实战化训练。他把侦察训练设在人员密集复杂的居民区,把攀登训练设到难度危险系数更高、也更接近实战的山崖上,把捕歼训练红蓝双方带到深山野林中,在野战环境和一次次挑战极限中逼着官兵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王刚和他的战友们,只是近年来我军实战化训练孕育出的千千万万军人的缩影。无数军人的千锤百炼、精武强能,正在锻造我军的胜战利剑。

苦心精研,孜孜求索,铸成胜战铠甲

“不能躺,一躺下就起不来了……”林俊德挪动鼠标的手不住颤抖着,仿佛用尽了躯干中最后一丝力量。

这是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脸上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管,颤巍巍地伏在病床边的桌案前,工作了生命中最后74分钟。

这副羸弱衰竭的躯壳燃尽了他生命最后一丝养料,他却将有限的生命化成了马兰大漠中顽强生长的胡杨树。

“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林俊德穷尽一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

林俊德是某部的一名研究员,也是“两弹一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从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全部的核试验。

从身着防护服穿梭于核试验现场的漫漫烟尘里,四处搜寻记录爆炸数据的设备,到身着病号服坐在病房中,吃力地伏在桌前……林俊德一辈子呕心沥血、刻苦精研。

与他经历相似的典范还有很多。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为火箭与航天事业奋斗终身,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两弹一星”先进群体里,有数不清与林俊德一样“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默默无闻、不求回报地为国防事业悄然奉献了一生。

他们作战的地方不在战场,但他们的“战斗”对于军队能否打胜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用尖端的专业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国家与军队锻造了牢不可破的铠甲。

2014年,国防大学兵棋专家张国春倒在了钻研求索的征途上。他所研制的兵棋并非游戏,而是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实施实战推演的系统。

一条条数据、一行行代码、一个个模型、一次次斟酌、一遍遍推演……张国春将他的生命变成了科研攻关的燃料。

在人民军队的队伍里,还有许多与林俊德、王永志、张国春相似的“最美奋斗者”。他们以智慧与心血作笔,在强军兴军的长卷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他们用自己特殊的战斗方式,践行着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朝着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他们用胜战定义“最美奋斗”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展开时光的长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有许多钢铁般的身躯静静矗立,有许多坚毅的目光默默守望。他们,以钢枪、热血甚至生命为理想和信仰而战斗。他们,用胜战定义“最美奋斗”。

他们之中,有的家境优越,有的出身贫困;有的青春正好,有的鬓染沧桑……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军人。

一代代军人无畏生死,向战而行。一张张青春尚好的面孔永远阖上了双眼,再没机会见到共和国今日的盛景;一个个奋勇冲锋的身影永远倒在了烽烟战火中,却将胜战精神熔铸成时代的丰碑。

1952年,朝鲜上甘岭,黄继光在漫天火光中奋力一扑,用他21岁年轻的胸膛,堵住了还在喷射火舌的枪眼。

2001年,南海的朗朗碧空上,王伟驾驶着编号81192的歼-8战机,为保卫祖国领空坠海牺牲,终年33岁。

2015年,非洲大陆,武警战士张楠奔赴异国他乡执行警卫任务,将生命永久留在索马里那块遥远土地上,年仅28岁。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一代代中国军人为了胜利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历久弥新。岁月把军人们的战斗姿态雕刻成一座座令人景仰的丰碑,永远矗立在这支军队走向未来的征程。

原第二炮兵副参谋长杨业功不懈努力,带领官兵在一个废弃厂房安营扎寨、白手起家,编写出数十万字新型导弹专业理论教材,探索出新型导弹训练方法。

胜战使命雕刻时代丰碑。这群“最美奋斗者”,用无畏的牺牲、无言的奉献,铺就强军兴军的路基。他们用“最美奋斗”,在共和国历史画卷上增添了绚丽璀璨的时代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