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富已是杜甫草堂茅草屋的“御用匠人”。
1月15日,72岁的刘明富又来到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他可能是最熟悉杜甫草堂茅屋的人了,和竹子茅草打了50多年交道的他,这已经是第7次为杜甫草堂博物馆修整茅草屋。
他或许不知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具体含义,在他的眼中,那只是没有绑牢的结果。
御用匠人
“专修”杜甫的茅草屋
杜甫草堂是唐朝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去年年底,杜甫草堂茅草屋开始每年的修缮工作。来自成都市郫都区的刘明富又出现在这里。一把刀、一副锯子就是他的全部工具。从1996年杜甫草堂恢复重建茅草屋开始,刘明富就成了杜甫草堂茅草屋的“御用匠人”。
小毡帽、薄棉衣,蓝色的围腰布遮住下半身,一双棉鞋被钉满了茅草籽。刘明富举起篾刀,手起刀落,青竹一剖为二,二剖为四,刀锋之下竹子顺势而开,如撕布一般干脆。他旋身坐在石阶上,双腿夹住竹条,又把它剖成竹片。这下,右手握刀,像削果皮一样,将竹片一层一层抽丝剥茧,剖成篾条和篾丝。
不同粗细、长短的竹片和竹条纵横交织,在刘明富手里变成了一顶“大斗笠”,端正盖在茅屋顶上。接下来,他借助竹架将成捆的茅草有序排列,再用之前削好的篾条层层绑扎固定。整个过程,只需要茅草和篾条,不用任何铁器。
“杜甫就是个名人嘛。”刘明富比划着说,“听说当年他住在这里,茅草屋顶被风吹跑了。那是没有绑牢靠,要是我给他盖,就不得遭风吹起跑!茅草屋其实很‘经事’(牢固)的,最长管得到三十年。”
一技压身
再干两年他想“退休”了
在成都,能盖茅草房的匠人已经寥寥无几。刘明富走上这条路,是一次偶然的相遇。
17岁那年夏天,大雨淋坏了自家屋顶,刘明富爬上屋顶,从地里找来玉米秆修补。同村的老泥瓦匠恰好经过,看到这少年身手灵活,又不恐高,就问他“愿不愿意来帮我打下手?”刘明富眼睛一转,想到还可以挣钱,一阵讨价还价,最终工钱四六开成交。自那以后,师父走哪他走哪,师父拿大头,他赚小头,很快,刘明富的手艺就超过了师父。“大家就喊我不喊他了,关系就没那么好了。”刘明富讪笑道。
慢慢地,刘明富在镇上也小有名气。手艺扎实、不爱多嘴、价钱公道是他的制胜法宝。乡里乡亲口口相传,在他最有精力的三四十岁,每年有七八个月的时间连轴转地赶活计,其间除了下雨天和夏暑几日,他基本不歇息。刘明富记得,上世纪60年代,他的工钱是干一天一元钱,逐渐地涨到一天一元二角,工程大点的人家,一次可以赚十多二十块。
最复杂、豪华的一个茅草屋是在一座廊桥上,“主人要求的花样儿多,龙门样式也不一样”,这一次难住了刘明富,他便去看女人织毛衣、编辫子,再加上自己的琢磨,最后硬是做出来了。
而今茅草屋早已变成了装饰或者摆设,他的客户也就愈发难寻,要么是杜甫草堂,要么就是成都周边的农家乐。
刘明富的徒弟都已经50多岁,72岁的他说,自己再干两年就该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