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成为国人“幸福必需品”,这是国人生活品质提升的开始,未来由旅游带来的幸福指数还会不断创出新高。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和银联商务股份有限公司等1月29日发布的系列报告显示,旅游正成为中国人的“幸福必需品”。(1月30日新华网)
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约为55.4亿人次,收入约为人民币5.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76%和12.3%;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为1.48亿人次,同比增长13.5%。旅游行业各项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显示出了旅游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另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从有监测以来的历史数据看,国民分季度出游意愿基本维持在82%—87%之间的高位,且处于波动上升态势。该机构近期一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96.5%的受访者渴望家庭旅游。
实践证明,旅游既是拉动消费的“新动力”,也是反映国人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晴雨表”。称其为“晴雨表”是因为从旅游业态的发展上,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国民生活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一方面是“有底气的心态”。收入少、生活水平低,要想旅游休闲,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众多国人敢于走出家门、走出国门,去观赏名胜古迹、品味各地美食和体验异国风情,只有兜里有钱了、心里有底了,才会去做。这种有底气的心态,预示着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并且健康、稳定、和谐。
另一方面就是“有幸福感的心态”。何为幸福感?幸福感实际上就是兴奋、愉悦、满足、痛快。旅游休闲不仅能够很好地调整、放松心情,愉悦身心,而且能够促成以家庭为单元,进行多元化、亲情化的旅游,更能体现出家庭的和睦与和谐。比如,近八成的受访者认为家庭旅游能够带来快乐,96.5%的受访者渴望家庭旅游,这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据银联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游客在目的地对美食的消费笔数年增长率超过20%,对度假别墅的消费笔数年增长率超过30%,由此也说明旅游已经由过去初级阶段式的走马观花、到此一游等,转化为旅游品质、生活品质的提升。
其实,旅游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拉动消费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休闲娱乐的问题,旅游更是一个体现国民幸福指数的问题。从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上看,社会和谐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旅游业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等,是旅游业兴旺的基础。而旅游又进一步强化了家庭的亲情融合,提升了幸福指数。比如,一家三口举家旅游,或者一家三口再带上双方的父母一起旅游,在旅游途中,既营造了家庭的和睦和谐气氛,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也可以说构促成众多家庭建起来了新型家庭关系。一家人其乐融融,除了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能够做到外,目前恐怕只有旅游才能将一家人紧密连接在一起。
旅游成为国人“幸福必需品”,这是国人生活品质提升的开始,未来由旅游带来的幸福指数还会不断创出新高。据报告预测,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人民币5.6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5%和10%;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1.6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这显示出旅游业强大的发展后劲。笔者希望旅游行业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改进旅游服务,增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供给,进而推动国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