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我省进行垃圾分类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只有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有较小规模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多数城镇垃圾简单堆放腐化甚至排入江河。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省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处理,目前,设市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99.3%、90.7%,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127座,无害化处理能力3.68万吨/日,分别较1990年增长63.5倍和230倍;现有生活垃圾转运站704个、转运能力5万吨/日。全省90%行政村结合当地实际建立了垃圾处理机制,目前已开工乡村垃圾项目951个,完工640个,累计完成投资12.6亿元,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近年来,我们针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敏感区、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及河湖水利枢纽等重要区域开展专项排查,建立了1618处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台账,印发实施了《全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方案》、《四川省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导则》等文件,目前已整改销号943处,累计完成存量圾治理量964万立方米。
邱健说,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市民,四川都非常重视垃圾分类。如今,垃圾具体怎么分,分成多少类都越来越具体。跟上海不同的是,四川还有自己的一套让群众好理解的分法。比如,厅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总结了一套垃圾分类五字口诀。可回收物“五字口诀”:“玻、金、塑、纸、衣”,五类物品只要没污染都可回收。有害垃圾“五大类”:“汞、灯、药、池、漆”。餐厨垃圾关键看:是否易腐烂、易粉碎。排除了以上三种后,其余物品都可扔入其他垃圾桶。用这样一些方法让普通的群众也能很快速地学会垃圾分类。
同时,他也对目前“垃圾桶分了类,垃圾没有分类”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他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和意愿,同时要制定明确简单的分类的标准,还要让垃圾分类的运输和处置环节跟上。邱健介绍,为了推动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四川将从三个方面落实垃圾分类: 第一,加强科学管理。四川将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好做法,总结推广成都、德阳、广元试点经验,强化顶层设计,抓紧制定完善《四川省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方案》。第二,加快修正《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并抓紧起草我省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夯实垃圾分类法治基础。同时,建立居民“绿色账户”、“环保档案”,形成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垃圾分类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记者 张药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