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机构备选库培训工作会召开。 (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3月25日,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机构备选库培训工作会召开。会上,对本月印发的《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编制工作情况作了相关介绍。《规划》指出,到2050年,宜宾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到2050年
实现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规划》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到完善。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全面建成现代特色农业强市。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龙斌介绍,该《规划》于2018年1—4月起草形成初稿;2018年9月17日,《规划》(咨询论证稿)通过了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咨询论证,并按照咨询论证意见予以修改完善;2018年11月19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19年1月2日,《规划》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019年3月1日,《规划》正式印发。
《规划》共11章、42节,约6.7万字,主要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体制机制和组织实施等内容,设置20个任务专栏,部署17类重大工程、重大计划和重大行动,分为总论、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的支撑保障等四个板块。
与会人员认真领会《规划》内容。(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形成乡村振兴新格局
设置25项主要指标
《规划》指出,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贯彻生态优先、错位发展、彰显特色的理念,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统筹推进城乡空间的开发、保护和整治,加强城乡规划衔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宜宾乡村振兴新格局。
根据《规划》,宜宾将围绕加快建成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全省经济副中心、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目标,打造三江衔城、山水相依、景田相望、产城相融、五区六廊多点支撑的宜宾城乡发展空间特色。
《规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设置了25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预期性指标22项),与省上设置的规划指标数一致。其中:约束性指标3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目标值均不低于国家和省上标准;预期性指标22项,11项高于省上目标值或平均值。
160余名学员参会。(宜宾新闻网 李清凌 摄)
《规划》特点鲜明
突出长江首城生态首城责任担当
“《规划》体现了突出中央、省、市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突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突出长江首城生态首城责任担当,突出示范引领和模式创新,突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突出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龙斌介绍,《规划》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宜宾市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的重要支撑,在农业农村板块突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龙斌说,宜宾作为长江第一城,保护好“三江碧水、六岸青山”、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历史使命,更是责任担当。“《规划》力求打造体现宜宾特色的生态宜居新乡村,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突出示范引领和模式创新方面,龙斌介绍《规划》在全域空间格局上谋划了5个全域乡村振兴功能区、6个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在特色产业布局上,谋划了“三区三带”的全市乡村产业布局;在乡村振兴推动上谋划了先行示范区、特色亮点区、辐射整合区,提出了市、县(区)抓试点示范的总体安排,推出了系统的推动乡村振兴的配套改革政策措施,力求有力有序推动乡村振兴。
此外,《规划》把“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单独列章进行部署。统筹系统谋划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促进实现“五个振兴”,切实增强规划的协调性、实用性及实施的可操作性。(记者 李清凌)
“五区六廊多点”
五区:“最美竹海”产业融合发展区、“诗画山水”绿色生态发展区、“乌蒙云田”乡村产业发展区、“都市田园”城乡融合发展区、“叙府农耕”特色农业发展区。
六廊:沿长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宜长兴”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向家坝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宜高筠”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宜威线乡村振兴示范走廊、乐宜线乡村振兴示范走廊。
多点:指产业园、科技园、国家公园、特色农业产业示范点、乡村旅游示范点、特色小(城)镇、新型社区示范点、景村融合示范点、精品自然(文化)村落等功能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