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后,名单上“永安石桥”的名字立刻引起诸多关注。
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永安石桥是当年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嘉庆皇帝颙琰、道光皇帝旻宁四代皇帝,从京师(今北京)出发,东巡盛京谒陵祭祖时所走大御路上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古迹。
永安石桥(桥石碑刻“永安桥”),位于沈阳城西15公里的于洪区大兴街道永安村东头,距今已有378年的历史,被称为“沈阳第一桥”。
清四代皇帝16次走过永安桥
大御路,是清代京师(今北京)至盛京(今沈阳)的陆上交通大通道,为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进兵辽西和关内时最早铺筑。清朝定都北京后,成为清帝东巡和运送“御物”所行之路,故称“大御路”。
清代之前,沈阳以西有史称“南北千余里、东西二百里”的“辽泽”地带(古代,辽河流域下游平原形成了许多沼泽,这些面积广阔的沼泽湿地史称为“辽泽”)。因“辽泽”阻碍,自古以来,从沈阳经辽西去中原不得不绕道。向南要绕道辽阳,向北则由今天新民渡过辽河,然后经法库、彰武去辽西。因此,清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极下令建永安桥。从此,该桥成为皇太极对明用兵而修筑的大御路上十分重要的桥梁。
“夹路飞尘宿雨消,十年曾此驻龙镳,春风城阙知非远,几处轻寒变柳条。”这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英姿勃发的玄烨28岁第二次东巡时,驻跸永安桥西,观赏永安桥风光而作的一首诗《过永安桥口占》。
乾隆皇帝东巡也常以诗纪行,其题诗四首写过永安桥,分别是:《雪中过永安桥》《前题再咏》《永安桥》《题永安桥》。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第二次东巡二过永安桥,在作《永安桥》诗时,并作序:“盛京城西至广宁(今北镇市)向多沮洳,行旅颇艰。我太祖初定沈阳,即命修除叠道一百二十里,太宗崇德六年又建永安桥,自是师行无阻。用集大勋策马经过,摛毫志事。”
专家介绍说,清朝四代皇帝曾十次东巡盛京,其中有16次从永安桥上通过并留下诗句。
永安桥在清代历史上,确实非比寻常,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年,皇太极统率大军亲征辽西,摄政王多尔衮领着八旗雄师进军山海关,都是通过永安桥;顺治皇帝福临同孝庄皇太后布木布泰,和满朝文武百官迁都进京,从盛京出发,也是经过永安桥。
永安桥是大御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大御路东端最后一座津梁,因为是皇太极所建,所以向来为清代官方重视。378年后的今天,虽然大御路的踪迹已难寻觅,但永安桥却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这一重大历史工程的惟一见证。
永安桥石雕堪称艺术精品
在清代康熙年间的“留都十六景”中,有“永安秋水”一景。在此后的“盛京八景”中,又有“御路神桥”一景。这些,彰显了皇太极敕建永安桥的显赫地位。
10月29日,于洪区文物所所长王悦向记者介绍说,永安桥是辽宁省现存比较完整的古代砖拱石桥。它横跨蒲河一条支流,东西走向,桥身全长37米,两端宽12米,中宽8.9米,桥下有3孔,中孔拱径3.73米,两边拱径3.43米,拱矢高度1.83米。
永安桥通身石雕,两头有一双雌雄对望的大石狮,蹲伏在抱鼓石上。东端的一双,北雄南雌;西端的一双,南雄北雌,雄狮足踏绣球,雌狮前爪抚弄一只仰面幼狮,另一小狮钻其腹下。大狮身后是一对顽皮耍闹的小狮,诸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桥两侧分立19根石柱,端柱上是圆雕狮子,两柱中间镶着雕有柿蒂形花纹的栏板共36块,下铺地伏石。每块栏上有3个孔,共108孔。桥下中孔外沿是二龙戏珠,北面两侧有二龙探首,南面有二龙翘尾,婉若龙身横在桥下,呈现二龙驮桥之势。整个桥建筑结构坚固,造型雄伟壮观,雕工细巧精美,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和雕刻的高超艺术水平及独特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陈凤军/文李浩/摄
宏坤/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