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其曾为玉田属地,“丰润”之名始于辽金。金大安元年(1209年)始称丰闰,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丰润,有“润泽丰美”之意,后一直沿用。相传,因此地“负山带水,涌地成泉,疏流导河,随取而定”而得名,又有“县产盐场,故名丰润”之说。
丰润春秋属无终,战国为燕地,秦属右北平郡,到了汉朝,在这里设置土垠县,其县治在今新区银城铺一带。到了南北朝时在玉田城东设永济务,后改为永济县,至盛唐大辽时期均属无终,其后金灭辽,到了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为避讳金卫绍王完颜永济之名讳,改称丰闰县,其后到了大明朝时,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取此地润泽丰美,改闰为润。
相传朱元璋幼时为富户放牛,时至乱世,家无存粮,他便与小伙伴将牛杀死分食,之后将牛尾巴插到岩石缝中,谎称牛钻入山中。富户不信,来到山中果见一牛尾插在岩石缝中,富家上前去拔,久久不能拔出,还听到山石中传来牛的叫声,富户大吃一惊,知此子非常人也,于是不再让他放牛,待若上宾。
其后天下大乱,各地起兵反元,朱元璋也参军入伍,由于他才智过人和善于用人,打败了陈友谅,活捉张士诚。统一南方之后,派大元帅徐达率大军北伐,将元朝的残余势力赶到山海关之外。
朱元璋诏命徐达镇守北边,在长城沿线大量驻军,但军粮供应成了问题,需从海上运到直沽口即今天津,之后再陆运至各驻军之地,运粮之繁忙令臣下忙得焦头烂额,但仍难以供足军粮。于是徐达上书建言,请皇帝下旨往边塞移民,就地产粮方能解决供应军粮的矛盾。
朱元璋看罢徐达的奏章,点头称是。朱元璋下旨诏告天下,召募移民来长城边塞补充耕户,并规定“每户给田十五亩又二亩菜田,如有余力开荒者免收租税。”而且规定“无论是官府给牛或自备耕牛的农户,均为每亩田地只收一斗租。”同时,禁止抢掠百姓买卖为奴,如发现庶民家中存养奴婢者,将被杖击一百,并立即释放奴婢从良。
与此同时又向徐达下旨,军队实行屯田制,即军队中的士兵三分守城,七分种田。朱元璋这些政策对于恢复农耕,补充军粮,充实国库,稳定北边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将大批移民迁居长城边塞之后,却连续大旱,竟然三月无雨,田中颗粒不收。朝廷不仅要供应军粮,还要账济灾民,令朱元璋头疼。
他问计于谋臣刘伯温,刘伯温告诉他,长城一带乃新归大明朝之地,应当祭祀土地神,方能解决此旱情。朱元璋率领众臣到京郊土地庙祭祀土地神,谁知祭祀之后,依然天旱无雨,朱元璋大怒,下旨土地神庙降至一米,村中不建土地庙,刹时,高大的土地庙全被拆掉,从此以后,都变成了仅一米高的矮矮的土地庙,土地神也只好屈居小庙之中,而村中不许建土地庙,农户只好在田边立一木牌上书土地神之位。
土地神倍感冤屈,于是托梦给朱元璋,说他只管土地,行云布雨为龙王的差使。
但朱元璋依然怒气未息,于是写下“润泽丰美”四字,并诏令将丰闰改为丰润,让土地神传话给龙王,如再不下雨,达不到润泽丰美之意,便将龙王庙也降至一米。
土地神急忙将朱皇帝的话传给北方玄龙,北方玄龙听罢大吃一惊,行云布雨均天帝安排,长城一带当有三年大旱,北方玄龙有些为难,既不能违背天意,又怕惹恼人间皇帝,失去人间祭品,更怕将龙王庙降至一米的小庙。多亏土地神常来人间,教玄龙将承德青龙一带的雨挪到丰润一带,满足了朱皇帝的旨意,而承德青龙多山少田,少些雨量也无人注意。从此,丰闰变为丰润,成了润泽丰美之。
摘自《解读唐山地名》,作者闫克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