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央视新闻客户端带你认识一位“最美奋斗者”原中国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从1982年大学毕业投身航空事业到因公殉职,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多种型号战机的研制总指挥,罗阳用生命诠释了一个航空人的报国情怀。
1982年,罗阳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空设计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沈阳。
歼-15总设计师 孙聪:那时候一年分配到所里来的学生有六七十人,一般三四十个学生都走了,不会在这再干了。
在破旧的工作室,罗阳看到老一辈航空人在寒冷的冬天,搓着手静静地画着图纸,饿了就抓起桌上的烧饼随便啃上两口。最终,年轻的罗阳选择了和这些前辈们一起留下来。
罗阳生前采访:老一代航空人有航空报国的情怀。他们有一个很强烈的意识,就是希望自己设计生产的飞机能够早日装备我们的部队,这个一直在影响着我们。
2007年,已经是航空技术专家又是企业管理能手的罗阳开始担任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刚走马上任,研制歼-15舰载机的艰巨任务就摆在了他的面前。
罗阳生前同事 苗玉华:当时我们是完全是空白的,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了解。
罗阳生前采访: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连续飞了几个重点型号,实际上每一个重点型号都是有压力的,都是有节点要求的,而且这种节点要求跟我们现状的实际之间是有差距的,你不去努力地蹦一蹦、够一够还真完不成。
歼-15舰载机的技术基础虽然是陆基飞机,但设计要求和陆基飞机有着巨大的技术跨度。对于已经成熟掌握三代机技术的世界航空强国,美国从第一型三代机问世到第一型第三代舰载机上舰,经历了近20年,俄罗斯甚至用了近30年。而开始研发舰载机时,中国人掌握三代机技术仅仅几年时间。要迎头赶上,罗阳和他的团队靠的是一股拼劲。
罗阳生前同事 牟建伟:罗总就是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关心着这个项目的进展情况,在家的时候是每天必到现场,如果因公出差去外地回来之后,他第一时间就要到这个项目现场来。
研制歼-15,时间紧、压力大,而作为现场总指挥的罗阳,肩上的担子更重。罗阳忙得连体检的时间都没有。
罗阳生前同事 苗玉华: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罗总就会鼓励我们,遇到一些我们认为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跟我们一起头脑风暴,开专题会议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罗阳人生的最后8天,正是航母舰载机海试的最关键时刻。
罗阳生前同事 褚晓文:上了船以后,把行装放下以后,他立即投入到本次海试任务中,每次海试的间隔期间都主动找一些设计人员来了解飞机的状况。到下午在飞机返航后,他又全面对舰上多个工位和海试试验点进行全面了解。
在辽宁舰上的8天中,作为歼-15从立项到设计、制造的现场总指挥,罗阳每天都把心拴到了试验上。罗阳坚持在现场记录飞机的情况,他观看的地点离飞机的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2012年11月25日,作为歼-15飞机的现场研制总指挥,罗阳随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完成后,他返回大连当日,突发心肌梗塞、心源性猝死,以身殉职。
罗阳生前采访:我们最大的追求或者说是理想,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要使我们国家的国防工业,使得我们国家的先进战机,能够早日装备部队,使得我们国防工业能够更加强大起来,能够缩小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央视记者 许盼盼)
(编辑 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