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日-2日,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渭南市第二医院、渭南市医学会联合主办的“2019中西部优势特色学科管理高峰论坛暨渭南市第二医院建院75周年(光明廿载)学术论坛”在渭南二院举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全国知名医院的专家和管理者及西部省份各级医院管理者逾30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医院学科发展、眼保健与眼病预防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度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今年正值渭南二院建院75周年,通过此次峰会,专家们得以零距离了解渭南二院75年尤其是近20年“院中院”眼科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历程。
11月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渭南二院院长徐兆宏,卓信医学传媒集团副总裁、《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副社长黄向东,渭南市医学会会长田生华分别致辞。徐兆宏向参会者介绍了渭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渭南二院的奋斗历程。渭南浑厚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渭南二院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气质。
“医院眼科从一个小科室成长为专科医院,从带动渭南二院各学科发展到引领、推动渭南地区乃至秦东地区专科发展,二十年躬身杏林,励精图治,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徐兆宏说,如今的渭南二院眼科医院诊疗设备先进、人才梯队合理、亚学科齐全,是中西部地区专科实力雄厚的医院之一。
渭南二院“院中院”发展模式为医院学科建设树立了绝佳的样板,引起参会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赞赏。在宏观政策及发展趋势引领下,先行者们又有哪些好的经验和模式呢?
学科建设重在突出特色
学科建设不再是医院自己的事,而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公立医院改革与管理研究室主任黄二丹反复强调的观点。在11月2日上午举行的主论坛上,黄二丹带来了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核心是专科建设。他表示,随着一系列改革的深入,大型公立医院内科正在萎缩,不少医院把内科并入外科,寻求协同发展。“未来趋势是,医院内科要平台化,向院外延伸,要加强与其他医院的合作,共谋发展。”
在黄二丹看来,“以人为本”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下,大医院经济运行和行为模式将发生剧烈变化。业财融合的精细化管理、调整学科重点、大专科设置、作为平台开展对外合作都将是重要方向。
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李兴洲认为,临床学科发展正面临以重大疾病、重要器官、关键技术为引领,向综合化、亚专业化两极发展;由重点发展技术特色和临床应用,向科研、教学、学术平台化方向发展;由注重学科带头人与梯队建设,向人才队伍多元化发展;由注重资源投入与经济效益,向学科规范化发展。
李兴洲还围绕战略、架构、整合、人才、品牌等详细介绍了西安四院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实践。
多学科协作(MDT)日渐成为学科建设与管理的一大利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邢沫以肿瘤诊疗为例分析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意义。她认为,肿瘤诊疗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多学科协作模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诊疗一定是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获益最大化,确保治疗的科学性、一致性、协调性和最优的效价比。”邢沫介绍,北大肿瘤医院自2002年以来,依托MDT推动肿瘤规范化治疗,目前已成立13大MDT团队。医院组建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将医疗资源有利整合,给肿瘤患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平台,使患者诊治策略科学化、个体化。
好的学科成就知名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无疑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该院原党委书记宋茂民分享了医院学科建设的思路。他认为,院党委肩负学科定位与规划、选拔(引进)和培养人才、支持学科带头人开展工作的重担,应该负起学科建设的责任。而学科带头人或科主任则负有主动建设的主体责任,包括团队建设、确定专业方向、制定学科发展战略等。突出特色学科建设,引领医院全面发展,这是渭南二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密码。
渭南二院眼科自1999年重新组科以来,20载风雨兼程,已从当年4名人员、年收入几万元濒临关停的小科室,发展成如今拥有医护人员130余人、年收入5000余万元的秦东地区知名专科中心。
徐兆宏分享,医院通过加强人才培养、优化设备配置、全面开展业务等助推眼科医院发展。目前眼科医院已形成由5个临床科室、1个手术室、1个门诊部(8个诊室)、1个激光近视治疗中心和1个视光学中心组成的亚专科齐全、技术领先、设备一流的发展格局。
当前医院正以“1+2+X”模式为引擎,着力培植重点学科,强力打造特色学科,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青少年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11月2日下午举行的眼科学术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张文芳、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副主任孙伟、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伍晓艳就眼科发展趋势及青少年近视防控策略做了深度分析。
眼科可门诊开展的手术项目较多,住院手术相对时间短、出院快,患者全身情况相对稳定,以显微手术为主,护理简单。这些特点决定了眼科手术更适合开展日间手术。
魏文斌介绍,北京同仁医院自2012年起探索了眼内注药、白内障、小儿全麻查眼底等日间手术,取得不错的成效。2016年起,北京同仁医院推进日间手术进阶,通过日间手术中心的建立,使眼科每个专科、各类技术都开展了日间手术,逐步实现病房手术门诊化。
眼科领域新技术同样引起关注。张文芳带来以“多光谱在PCV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初探”为题的报告。她分析后认为,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妊高症视网膜病变各个阶段均具有诊断价值,尤其在硬性渗出、视盘水肿、视网膜脱离等方面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基线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总体近视率53.6%,全国近视防控形势严峻。青少年近视已成为影响整个中华民族下一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堪称“国病”。孙伟介绍,基于此,山东省九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推进计划》,建立完善近视防控多方联动机制,注重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在近视防控工作的密切配合,指导学校和家庭共同推进近视防控工作,同时发挥医疗卫生机构近视防控的专业作用。
早在2009年,山东省就成立了“山东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指导全省开展青少年视力筛查、视力低下的筛选和动态管理,建立视觉健康档案和数据库,负责全省各地市眼科医生及社区、乡镇、学校基层防控人员的眼视光学技术培训,进行眼健康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
此外,山东省还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探索建立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临床协作模式及长效机制。
伍晓艳对近视防控的政策发展与适宜技术做了解读。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快速流行?目前近视病因远未阐明,但可以明确的是健康教育、可控性的因素(户外活动、提高光照)的控制、延缓儿童近视的公共卫生措施势在必行。
伍晓艳认为,筛查视力不良与近视、建立视力健康档案、培养健康用眼行为、建设视觉友好环境、增加日间户外活动、规范视力健康监测与评估、科学诊疗与矫治等近视防控国家推荐技术的推广将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近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