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长宁模式”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19-10-30 09:22:36
来源:人民网点击:

十月沪上,桂花飘香。

跟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央主流媒体调研上海中医药工作,我们来到了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以往见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是门可罗雀,可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人来人往,大家脸上笑容满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藏龙卧虎

针灸室里,65岁的殷泽敏正在等候她的随诊医生陈丽敏,看到有记者前来调研,很是激动,马上打开了话匣。2014年,殷泽敏因肾病摘掉了左肾;2016年,又因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后多次放化疗治疗;再加上陈年腿伤,腿抬不起来,还时不时抽筋,行走已变得十分吃力,连穿袜子这样的小事自己都完成不了,睡觉对她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那段日子,殷泽敏很痛苦很无奈。病友介绍她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试试针灸,可她犹豫了,三甲综合大型医院都治不了,小小的街道卫生中心可以吗?带着疑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殷泽敏来到所辖长宁区虹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接待她的是陈丽敏医生,看起来年纪轻轻,却已有十几年针灸经验了。经过一次针灸,殷泽敏惊喜地发现腿不抽筋了,晚上居然睡着了,这让她坚定了继续治疗的信心。

“你看我现在多正常,可以自由抬腿、踢腿,自己穿袜子,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也没什么不舒服的地方,陈医生真是‘神’了。现在,我每半个月过来一次,做做常规保健调理。”殷泽敏兴奋地边踢腿边向记者介绍。

“您是不是托儿啊?”忽然有人问道。

“我怎么可能是托儿,这是我的医保卡、病例。”殷泽敏一听马上激动起来:“我的孙子,7岁了,在综合医院诊断为中耳炎,用药治疗一段时间还不见好,医生建议开刀治疗。我们不想孩子开刀,就带着他来这里针灸,经过两次治疗,孩子觉得好多了,再到综合医院检查时,结果显示中耳炎好了。孩子的小伙伴患中耳炎时,我们介绍他来这里针灸,也好了。现在,我孙子立志长大后要当中医医生。你说神奇不神奇,你别看这里是小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是藏龙卧虎的。医生对我们都像家人一样,很温暖,很和谐。”

没等殷泽敏说完,其他病人、家属围了上来:“这里的医生技术没得说,你看我脑出血在综合医院稳定后,来这里综合做后期康复治疗,现在还能正常上班;他们对我们都很好,就像自己家人一样,在这里看病我们很安心、放心……”

基层中医药服务也要各具特色

不少社区医院留不住人才,留不住患者,为什么这里却门庭若市?是什么原因吸引像陈丽敏这样的医生沉下心来,安心在这里工作16年?又是什么原因让这里留得住患者,还和患者相处如家人一样?

长宁区卫健委葛敏主任介绍,区政府历来对中医药工作非常重视,采取多项措施确保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上海市发布的一系列发展中医文件的精神,长宁区委、区政府将中医药工作纳入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并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服务能级持续提高”的区域中医发展的总体思路。

自2009年长宁区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以来,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上海市“治未病”工作的总体部署,长宁区卫计委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平台,借力借梯登高,不断夯实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能力建设。一是借力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研发协作单位、区域中医预防保健试点区牵头单位等试点平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体制机制试点研究。二是借助上海市“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专业研究机构(上海市“治未病”发展研究中心)落户长宁的资源优势,起草编制各类“治未病”工作规范。三是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中医预防保健专业机构(“治未病”工作办公室),加强对区域“治未病”工作的业务管理与综合协调,并提供技术指导与质量控制。

近年来,长宁区大力推广适宜技术进社区的活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以往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基础上,已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督脉灸联合耳穴贴法治疗失眠”入选上海市推广的24项中医适宜技术,通过理论授课及实践指导,共推广至上海市其他区县的几十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和社会效益。

此外,长宁区全面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不断深化中医预防保健内涵服务建设。一是通过“治未病”中心、“治未病”分中心和流动服务站向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二是运用“治未病”的理念,大力传播中医健康文化。包括组织拍摄“治未病”文化传播宣传片,开发宣传手册、日常养生保健道具、茶饮等产品,因地、因人制宜地进行中医文化传播。三是制定“治未病”服务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及考核标准等,由点到面开展试点,逐步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应用。

居民满意率才是基层中医药工作的落脚点

“当然,留得住人才才是关键点。”葛敏介绍。

人才队伍即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社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薄弱点。长宁区历来非常重视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经过近年的努力,长宁区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支与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员队伍。同时,长宁区重视培养优势学科,不断凝练中医医疗技术;努力开展中医科研,提高中医疗效;并且不断挖掘、整理、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上海市卫健委不仅在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而且还出台了相应的社区医生扶持政策,开通了社区医生单独评审通道,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和二、三级综合医院医生争取晋升指标的压力。

为了给本区社区医生提供更多的薪酬补助,长宁区开通了“家有医生App”,目前已有170余位社区医生完成注册。他们通过这一网上平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更多的因各种原因导致来不了社区卫生中心的人们提供上门服务,收取相应的费用。“我们鼓励社区医生加入平台,利用业余时间为更多人排忧解难。但他们必须是在敬职敬业地完成了自己8小时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葛敏强调。

长宁区有不少如联合利华、携程等大型企业,依托这样的地理优势,长宁区成立了“临空”治未病分中心,可以更好地为本区白领人群提供中医药服务。此外,得益于本区主流媒体上海广播电台、长宁有线电视台等媒体资源,长宁区定期为居民播放中医养生的相关节目,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了各类中医药便民措施,如中医煎药免费快递上门,免除煎药费,降低中医药治疗收费标准等各种方法,使社区居民更好地享受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治疗。其实,发展基层中医药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社区居民的满意率才是反映基层中医药工作好坏的一把标尺。”葛敏说。(本报记者 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