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达89种。关注睡眠健康,对于各种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比如孕妇就极其容易受到睡眠问题的困扰,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跟孕晚期睡眠问题有关;孩子多动、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等,也会受到睡眠问题的影响。
但现实情况是,都市人普遍晚睡,主动或被动地熬夜导致大家欠下了很多“睡债”。
调查:五个广东人一个有“鼾症”
在李涛平主导的一项广东地区流行病学调查中,结果显示,人群中睡眠窒息症患病率达到20%,也就是说,5个广东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受到睡眠窒息症的困扰。李涛平介绍,根据国际睡眠疾病分类,外在或内在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疾病达89种。而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中国睡眠诊疗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高达38%的中国城市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失眠重度患者多为90后,集中在北上广地区。
现象:熬夜的理由千千万
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李涛平接触过各种各样失眠的病人。有的大学生长期睡眠差,一点小动静就会让他们深夜醒来,再也睡不着,戴眼罩耳塞,戒茶戒咖啡,吃药……效果统统不尽如人意;有的中年生意人,鼾声如雷,吵了身边人,有时候还把自己憋醒……
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斌教授也说,其实很多有睡眠障碍的人,最初多半是从熬夜、节律被打乱开始的。而熬夜,不管是为娱乐主动熬夜,还是因工作被动熬夜,对睡眠、对身体的伤害都特别大。“医护人员就是被动熬夜的典型,很多人最后扛不住三班倒,需要调换岗位。”
在记者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熬夜的例子。二孩妈妈高女士每天便是如此:白天围着两个孩子和家务转,一直忙到深夜,孩子们终于睡着了,才有了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不舍得睡,想刷一下手机,逛一下朋友圈、网购……哪怕是发呆也好。但是一晃,就到了凌晨三四点,睡着也不会踏实,不时要醒过来,疑心老大又踢被子、老二又尿床了……慢慢地,想睡个好觉也做不到了。
危害:过劳猝死常常发生在睡眠中
李涛平说,长期睡眠障碍不及时干预,会增加各种脑疾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后夜尿增多,性功能、记忆力、工作效率都在下降,人们常认为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实际上这些也与睡眠质量下降密切相关。临床实践发现,如果有效解决睡眠障碍,老年痴呆、帕金森等疾病的临床症状也能得到有效改善。
此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俗称鼾症)会逐渐侵蚀健康机体,直到引起全身各系统的实质性器质疾病。比如诱发脑梗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看到的很大一部分心肌梗塞、脑卒中事件及因过劳而猝死的情况,都是在睡眠中发生。
人们常说“一孕傻三年”,这到底科学吗?李涛平表示,孕产妇出现这种情况,虽然跟生理、心理以及精力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睡眠问题。在孕中后期,胎儿日渐长大,沉重的身子给很多孕妇带来不同程度的睡眠困扰,夜里怎么躺都不舒服,有的要半躺着甚至坐着才能睡得舒服。李涛平说,这跟睡眠窒息有关。因为孕中后期胎儿生长,挤压到肺部,会导致缺氧,这种缺氧不仅在睡眠时,白天清醒的时候也一样会通气不足,处于缺氧状况。缺氧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所以“一孕傻三年”的说法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同时,身体处于缺氧的状态,甚至使胎盘血管功能下降,让宝宝发育延迟。胎宝的呼吸也容易发生窘迫,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李涛平介绍,调查数据显示,50%的孕妇都会发生睡眠窒息症(呼吸暂停),虽大多数症状较轻,但仍有5%为中重度,也就是一小时呼吸暂停15次以上,对机体危害很大,这类孕妇更容易出现妊娠高血压,妊娠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
对策 无法避免熬夜怎么办?
有人的熬夜是“作”,有人的熬夜是不得已。从熬夜到睡眠障碍,到身体的器质病变,各种疾病,距离并不遥远。
张斌说,夜班工作者有不少睡眠问题。比如一些女性会出现内分泌问题、生理期紊乱等。白天活动、夜间睡眠的人体昼夜节律是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跟光照、规律进食和社会活动相关。理论上,如果规律地做到晚睡晚起,节律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倒时差。也可以通过调节光照、进食规律来适应睡眠节律的变化,但实际上要执行与社会大多数人不同的生物钟节律,是很困难的,比如白天睡觉会太亮、太吵,有时需要正常人际交往,等等。因此晚睡往往会导致睡眠减少、睡眠质量差等附加问题,不容易让睡眠节律稳定。
熬夜导致睡眠减少,也很难通过“补眠”补回来,因为熬夜导致的血糖、血脂指标升高等问题,已经实质性地产生了伤害,再补也没有用的。
那么,无法避免熬夜怎么办呢?张斌的建议是:首先光照是影响睡眠节律的第一要素。熬夜工作的时候,避免灯光昏暗,尽量照明充分;早晨才下班的,回家路上建议戴墨镜,避免日光照射。回到家睡觉前,洗澡、吃饭,让自己舒适以后,拉上厚厚的窗帘,模拟夜间睡觉的环境;中午或下午起床后,要适当户外活动,接受自然光照,这样有助于固定一个新的节律。
对于三班倒的,建议以一个月为周期进行换班,尽量从早班,到傍晚班,到深夜班按顺序轮替。
饮食方面,可尝试多吃一些牛奶和坚果,有利于褪黑素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