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课,现在的中小学是不是教得太少了?”说话的这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华勇。
杨华勇常年和盾构机这样的大型机械打交道,这次怎么关心起小孩子上课来了?原来,让杨华勇焦急的,是一门叫“创新意识”的“课”。“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如果中小学阶段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想等到大学再来补,可就有点儿晚了!”杨华勇说。
关注基础教育的高校政协委员还有匡光力。他不仅是安徽大学校长,也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平时工作繁忙,但当接到调研安徽中小学教育的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时间那么宝贵,为何还要去跑小学?匡光力说:“别看小学跟大学差着六七年,它们关系大着呢。”他解释说,小学阶段能不能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关乎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小学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兴趣,影响学生学习的后劲;小学能否保护好学生好奇心、激发出学生想象力,关系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杨华勇深有同感。为此,他了解过火爆的中小学课外培训班,不看还好,一了解,生气。“大多是题海战术,培养的是惯性思维。虽然会提高学生解题速度,但仅仅培养了解决已有问题的能力,却不能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杨华勇说。
杨华勇是实现盾构机中国造的关键人物。打破国外垄断的艰辛历程,靠的就是挑战权威、创新思维。
匡光力也忧虑。他当着大学校长,看到每年都有个别大一新生学习劲头一落千丈。“明明两个月前还在高三,还在拼命学,两个月后,学习状态一下垮了……”
学校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匡光力始终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力。所以,一听说有调研中小学的机会,他立刻就参加了,“要亲眼看看现在的基础教育什么样”。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也有要倒的苦水:“每到期末考试,总有新生缠着老师划重点、要标准答案,一旦碰到开放性的考试题目就蒙了,这都是标准的应试思维。”
匡光力说,自己最看重学生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习惯,是否愿意去刨根问底地追问,去寻求另一种可能;另一个是自信心,“他要能承受失败,也要能有信心地表达,这是很重要的素质”。
“这就反映出一些本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的能力、成熟的思维、成长的人格,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罗卫东说。杨华勇则说:“教育是一棒接着一棒的,每一阶段都不能被割裂。如果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那么,如何传好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接力棒?“打个比方,高校是采购方,中小学是生产基地,我们更希望参与到原材料的种植、加工和筛选过程中去。”罗卫东认为,现阶段高校要用好自主权,在自主招生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面、想象力、批判能力、专注力的系统考查,从而对中小学人才培养起到引导作用。
“高校还可以尝试在中学提前开设一些专题课程,由高校教师负责讲授,让学生能提前了解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为学习更高层次学科提前打下坚实基础。”罗卫东说。
杨华勇则建议,撬动评价指挥棒,推动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的落地落实,进一步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考查,同时改变一考定终身模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机会。本报焦以璇 高毅哲 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