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民2005年获得全国劳模荣誉称号
南报网讯 1986年,韩国民从部队退伍,次年来到当时的公交总公司,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近30年的时间里,他开过7路、23路、41路、14路公交。“我开过的公交车,有汽油的、柴油的、天然气的,还有现在街上跑的纯电动的。”韩国民笑称自己是名副其实的“老司机”。
刚开公交车时,韩国民开的是7路。当时的7路车始发站是大中桥,末站是上新河。上世纪80年代的南京城,道路很窄,公交车也少,出了水西门就是郊区,周边都是菜地和破矮的瓦房。韩国民回忆说,那时公交车线路都比较短,相比之下7路车就算长的了。当时上新河那里是个渡口,江心洲居民要出门,必须过了渡口坐7路车。早班车上很多江心洲的居民挑着担子进城卖菜,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热心的韩国民和售票员经常帮他们提担子。“现在江心洲已经成了生态科技岛,周边高楼林立,道路也越来越宽敞。30年前再也想不到南京会发展得这么快。”韩国民感慨地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民被调到14路公交车队。当时14路车从养虎巷发往市第一医院,路线并不长,所以整个车队只有5辆车,司机和售票员加起来也只有16人。随着城市的拓展,14路车的线路首先延伸至集庆门,后又延伸至所街。韩国民介绍,14路车是发往集庆门和所街的第一辆公交。如今14路车的线路随着城市发展的步伐继续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向东已抵达江宁区的汇景西路,向西则到了河西片区的奥体新城。这两个地方在20多年前也是远离城市的郊外,现在都已成为繁华之地。
30年前,公交车车况差、线路少,服务时间也短,韩国民说,当时公交车是汽油发动机点火的,用的是机械式的分电盘,车况很差。打火触点时候,时间稍微一长就会烧坏,要拆下来,用磨刀石一点点清理。由于汽油发动机功率不够,没法带动空调,当时公交车里都没有空调,车里冬冷夏热。冬天晚上温度低,要把发动机和冷水箱里面的水放掉,不然夜里一结冰,发动机就冻坏了。到了早上,驾驶员要摸黑去停车场,给车辆加热水,让车子先热起来才能发动。“我们经常手冻得直抖,倒热水时浇到手上都没感觉。夏天南京是出了名的火炉,驾驶室里温度接近50℃,真是汗如雨下。我右边那条腿每次到夏天,一摸就是一手疙瘩,全是发动机烤出来的痱子,我爱人看了都直啧嘴,因为一夏天都好不了。”韩国民说。
到1995年左右,公交车用上了柴油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的功率大,由此公交车装上了空调,大大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环境。但是柴油机的问题是不环保,冒黑烟,到了2000年,南京开始使用以天然气为能源的公交车,由于天然气运送不便,2014年开始,南京又引入新能源公交车。如今南京所有公交车都以电为“粮食”,所有公交场站也建起了充电桩,环保性能大大提高。“公交车的性能也越来越好了,以前开车要踩离合器,还要不停地换挡,手忙脚乱,开一天车下来,膀子和腰都特别酸。现在公交车里面用的是无级变速器,开车时轻轻带一脚油门,车子很轻松就出去了;方向盘上也装了液压助力器,打大方向就省力多了。除了开车,公交车报站也先进了。以前是售票员扯着嗓子喊报站,后来装了手动的电子报站器,售票员这个工种就算是下岗了。现在,南京所有的公交车上都用智能语音报站器,快到站的时候就自动播报,漏报误报站名现象就没有了。”韩国民乐呵呵地说。
2005年,韩国民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2015年,为了将他多年的工作经验进行推广,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市公交集团成立了韩国民劳模工作室,他将自己的工作心得提炼成口诀,对奋战在一线的同事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光会开车不行,还得开好。”韩国民动情地说,“我觉得这么多年来,咱们跟乘客的感情始终没变。回想我服务过的成千上万乘客,看到他们高高兴兴坐上车,平平安安到达目的地,我的心里就有一种幸福感和成就感。”
公交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随,韩国民说:“作为公交人,确实感觉到国家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环境也越来越好;公交人见证了时代的发展,我们每天开着公交车,一路上能看到城市面貌越来越好,路越来越宽,连上车的人都穿得越来越漂亮,大家脸上笑容越来越多,我们心里也很高兴。我衷心希望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我为我是中国人、我是公交人而感到由衷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