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梁是一种制作很费工时,技术难度很高的紫砂壶型,主要分为素式和花式两种;或分为硬提梁和软提梁。提梁的形式感强,壶体与提梁,虚实对比分明,造型优美,别具情趣。
明代时,提梁壶是用来直火煮茶的,自朱元璋废除团茶饼茶,流行散茶之后,冲泡的紫砂壶才开始流行。
紫砂壶发展至今,提梁壶也诞生了很多经典的壶型。在民间流传最广、最深、最普遍的,莫过于「东坡提梁壶」。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下一些常见的提梁器。
1、东坡提梁
相传宋朝大学士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并在蜀山留有东坡草堂后改成东坡书院。他每日啜茗吟诗,便索性自己设计制作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样式新颖为后人所摹,流传而称之,是为「东坡提梁壶」。
东坡提梁壶流、壶钮、壶把上,均采用梅桩节枝处理,疤痕累累,苍老劲挺,疤瘤处理上枯枝新芽,新颖别致。在深沉肃穆的格调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既表达了东坡提梁壶的主题立意,也充分显示了紫砂造型之美。
如今,东坡提梁也已经成为一款经典的紫砂器形,传说与故事为此壶增添了几分厚重感,是岁月的沉淀,也是紫砂数百年的风流。
2、南瓜提梁
陈曼生对苏东坡极为推崇。在一个冬天陈曼生的诞辰聚会上,炉火烧得旺,陈曼生呼朋友唤友喝茶吟诗,期间好友郭麟把壶言欢之间谈及“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今天是曼生你的诞辰,何不古为今用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曼生对提壶二字甚是惊异,想到提梁,于是等宾客散尽,一整个夜晚陈曼生都在绘制提梁壶,更改数次都不满意,转眼就到天亮曼生漫步到庭院。
恰时碰到侍女送来南瓜羹,曼生顿觉灵感突现,想到当年苏东坡回归田园生活,院内外都种有南瓜,而自己又自称东坡之徒,便以南瓜为型,以南瓜为壶身,绘三叉提梁,得南瓜提梁壶。
此壶系有感于东坡提壶所得,故文人气息最浓,文人雅士,群聚得以高朋满座,独处得以与古人神交,人生之乐,莫过于此。
3、石瓢提梁
石瓢提梁时曼生十八式之一,壶为提梁壶中的一种,石瓢壶身浑厚拙朴,壶底有三足支撑,给人有一种悬空而稳重之感。
提梁较粗,造型很别致,作半圆形,不是取其轻巧,而是取其纯拙,以与壶身相称,整体构思细密。盖印“彭年”,底印“阿曼陀室”。
铭文:“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曼铭。”内容也很有意思,如此切茶切壶佳题妙句,与茶的温馨氤氲成浓郁的陶然境地,不仅反映出文人雅士的行为指向,而且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感受。
4、石铫提梁
石铫提梁是曼生十八式中重要器型之一,最初的曼生壶壶身铭文:“左供水,右供酒,学仙学佛付两手。壬申之秋阿曼陀提梁壶”,此句铭文也是曼生写实心致,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壶身与提梁比例各半,由下至上形成近梯型状,中间由肩上圆弧和隆起的半圆盖,高高的桥塑钮加以 变化、缓冲,配上长直嘴,显得通壶精气有神,线条交待清晰明确,提梁内圆外方与壶身衔接自然有度,再配以诗词更添雅趣。
5、吴经提梁
明嘉靖提梁壶是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从同时出土的砖刻墓志上得知,吴经下葬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说明此壶制于前,正是供春时代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明嘉靖提梁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砂质,肝红色,质地较粗,壶面有缸坛飞釉,球腹,腹下部稍敛,平底,弯流,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
圆角四棱的提梁近似桥形,转折处为倭角,后部有一拴绳子小系;壶盖是扁平的,有葫芦形的盖钮;盖内不是常见的子母口,而是凸起一个“十”。整个壶造型严谨,做工规整。
6、大彬提梁
大彬提梁壶,是由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所创制的,这把经典的提梁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壶身圆形圆底,鼓腹削肩,矮颈平盖,壶流六方三弯嘴,六瓣平扣钮,压盖圈底,把作提粱式,剖成菱方。壶的造型浑厚,形体稳重,制作雅淳,古朴隽丽。
身筒以实托虚,圆环以虚带实,上下两个圆弧构成的虚实对照,达到了视觉上的微妙平衡,整体上让人感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所谓“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
7、旭茂提梁
旭茂提梁是清代邵旭茂制。底印:荆溪邵旭茂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
《宜兴紫砂珍赏》赞曰:“即使欣赏图版,也不失为一种令人愉悦的精神享受。”评价如此之高,可见邵氏巅峰的造壶技艺。
此壶取材精选特优紫砂,泥质细而不腻,色泽紫而不姹。壶身为扁球形,弯流、矮颈、平盖,扁球钮起顶,状若笠帽。
特大圆提梁横跨壶体,犹如长虹,气势宏伟,造型浑朴,气度不同凡响,且骨肉亭匀,成型精加工的制技精湛,紫砂固有的色泽、肌理质感尤强,可谓紫砂壶艺术史上又一件神品。
8、提碧
1956年,中央美院教授高庄来宜兴紫砂工艺厂与顾景舟相见恨晚,二人一起切磋紫砂壶的成型方法。
顾景舟先有主导意见,他推崇清初邵旭茂所制的旭茂提梁。此壶端庄大度,圆润匀称,肩宽肚圆,对称和谐。其提梁迴转,犹如长虹挽月。
而高庄教授则认为,「旭茂提梁」形制不及藏于南京博物馆的「大彬提梁」。于是,顾景舟产生了做一把「造型有所突破」的提梁壶的想法。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了一张图纸,经过几番修改后,顾景舟用泥做出壶体实心样,然后装上流、把,不断琢磨、思索、修正,并按照实心的壶样精心制作了工具。
1956年冬,从打泥片到烧製成功,用了30余天时间,第一把提璧壶终于问世。而1957年,顾景舟对提璧壶又进行了多次修改,修改后,更突出了肩线与腹线,壶流略瘦,线与线,线与面,线与角之间,过渡更为流畅。
9、曲壶
曲壶 汪寅仙
曲壶是由张守智、汪寅仙合作设计,汪寅仙制作而成,1990年,曲壶在全国陶瓷设计评比和国际精品大奖赛中均获得一等奖。
曲壶取材于自然界中的蜗牛,壶嘴犹如蜗牛的头部,壶体是蜗牛的身躯,壶把所围成的空间似蜗牛的外壳。从壶嘴到壶把,用一条涡线贯通,壶身和壶把的结合形成壶的整体。
壶嘴是从壶的腰线中起伏延伸而成,充分显示了静中的活力,微翘的壶嘴增强了蜗牛抬头爬行的动感。
壶体敦实圆厚、轮廓清晰,线和面的转折处理得干净利落。提梁的形成突破了紫砂壶的旧有样式,提梁与壶体的结合部采用外凸内凹形式,由宽逐渐变窄,其顶端恰好是手提的部位。
10、鹧鸪提梁
1983年,妻子徐义宝被查出鼻咽癌,顾景舟带著徐义宝来上海求医,下榻在淮海中学一位叫周圣希的朋友家裡。心中苦楚,无处发泄,而他在下榻之所经常听到的鹧鸪声,恰恰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愫,从而创作此壶。
这把鹧鸪提梁壶的造型为扁圆形壶身,把手为见棱见方的三柱高提梁,从侧面望去犹如一隻飞翔著的鸟儿的头部。器型秀美,端庄。
圆盖与壶体紧密相合,上附环形空心盖钮。壶平口,壶身呈短圆筒状,口大底小,斜腹,平底,矮圈足。口沿处设扁平三叉高提梁,腹部有流,稍有曲线,有画龙点睛之妙。
11、此乐提梁壶
紫砂慢热中的1979年,韩美林与顾景舟结识,二人一见如故,一直到1987年,两人合作创作了此乐提梁壶,这是两人友情的契合,也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高提梁,挺拔道劲,不仅体现筋脉力道,也蕴含宁折不弯的风骨;扁圆身筒,似古并,泉不竭饮,呼应自如,有怡然趣味。
壶上铭「自有乐盏」古篆,布局顶天立地,由韩美林操刀,乃取法破法、刀笔淋漓。
顾景舟制此壶,力量用在高提粱上,那是超拔的高,如有闪失,即弯曲变形,失却本意。那是悠然的直,力道藏在裡面,可感知,可意会,以手触摸,仍然是挺拔。
12、盘壶提梁(雨露天星)
此壶1988年由韩美林设计、顾景舟制作,直线与弧线交错运用,转折处明快流畅。提梁及盖的设计新颖、大方、突出。整体制作形成圆中有方、方中带圆的构图特色,充分掌握运用了雕塑空间关系的美学概念。
壶身刻有篆书“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之铭文。壶体饱满,斜腹,下腹略丰,卧足。短曲流,方形高提梁后出戟。
壶盖陷于壶身,盖上方钮。造型同于提梁,使上下呼应,浑然一体。壶体轮廓明朗,曲线张劲有力,于拙朴中见纤巧,整把壶呈流线型,犹如矗立风中。
13、三孔桥钮板桥、麻花板桥提梁
三孔桥钮板桥
麻花板桥提梁
1978年冬,顾景舟结识了来自上海的科教电影製片厂导演章以谦。
当时,章以谦导演来紫砂工艺厂拍科教片《紫砂陶》,顾景舟为艺术顾问和指导。「腹大嘴尖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郑板桥的这首茶壶诗,在影片里要讲到。
为配合影片拍摄,在章以谦的建议下,顾景舟亲自设计了板桥提梁壶,由徒弟葛陶中製作、谭泉海仿「板桥体」书刻铭文。铭文的内容,就是郑板桥的茶壶诗,另一面刻绘板桥风格的竹枝。此提梁壶有三孔桥钮和麻花钮两种形式。
14、觚棱提梁
觚棱壶为紫砂传统经典造型,俞国良的三叉提梁传世少见。一侧刻折枝花卉,另一侧刻诗文: “松风水月云清华”相配,格调雅致。
该壶以壶嘴、提梁、盖钮为竹节造型,衬托整壶竹节要素。陈荫千将壶艺与文人情趣融为一体,明丽高雅。该壶是仿生壶中一件精巧的佳作。
此壶材质为紫褐色砂泥,色泽赤赭,紫中泛黄,珠粒隐现,质地坚结、温润。以竹子为题材,通身雕作竹形,是仿生变化的一件成功作品,反映出壶艺家创作的鲜明构思。
盖钮和提梁作双竹相绞状,细部造型自然生动,空间与实体的变化恰到好处,而整体则依壶生变,夸张得法,尤显凝重端正,朴实无华。
椭圆形壶身,腹部堆雕竹枝纹一圈束腰,半环形圈足。壶流与盖钮也都塑作竹形,捏塑成三节竹枝为流(单孔三弯嘴),提梁把竹枝处理得既挺劲又柔韧,构思别出匠心,不失为紫砂壶艺的精品。
21、古簧幽罄壶
汪寅仙制作的这款作品展现包括形象、神韵与气质上的美感。以写实的手法刻划自然生态美于花货上,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运色上有其独特的美学观念。
她尽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华质感,而不求颜色与实物相同。仅于局部做颜色处理,形成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也更能突显作品造型特色及优雅气韵。
22、斑竹提梁
斑竹提梁壶当代壶艺大师汪寅仙的创制作品,属于竹型提梁。
以一段秀丽的斑竹为壶身,凝重端庄,浑朴雅致。饰数处斑纹,与残竹自然纹相呼应,以简托繁,自然生动。局部蛀斑和裂痕是生活中的残缺美,显示出手捏手塑的工艺特性。
壶流似竹枝丛生,顺胥延伸,刚劲有力。壶盖竹叶秀丽,飘逸洒脱。壶钮为支竹小段上栖息的一只高飞远走而遗存的知了壳,俗名蝉衣,十分醒目,引人入胜,起到画龙点睛之神笔。
壶把竹枝遒劲刚健、劲道十足、凌空飞渡、攀出自然、气势挺拔、节节高升。寓情寓理,寓丰富哲理,生动而富有灵性。该壶造型新颖别致,构思巧妙奇特,寓意深邃,立意鲜明,创意明了,工艺精湛,在竹型茗壶中耀眼夺目,独树一帜。
这些紫砂大师的经典提梁作品,为后人紫砂艺人开启了无数的创作灵感。每一款提梁都是如此具有魅力和文化。你收藏了哪些提梁壶,分享出来跟壶友交流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