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2018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分析:民企成名校生就业新高地

责任编辑:严俊发布时间:2019-01-29 10:53:43
来源:人民网点击:
  最近,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仅剩不到10所暂未公布。对已经公布的30余所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不少高校毕业生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满意。(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尤其是名校生去哪儿,更具风向标意义。在种种压力之下,30余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出炉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成绩单”,显得格外亮眼。

  这份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而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尤其令人为之眼前一亮。在半年前清华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该校公布该年签约民营企业的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在分别统计了毕业生国企就业率和民企就业率的19所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的国企就业率超过了民企就业率,其他高校的民企就业率均比国企就业率高,有些高校的民企就业率甚至是国企就业率的两倍。

  寒窗苦读多年,谋求一份体面的工作,当然是人之常情,但长期以来,年轻人将“旱涝保收”的机关单位和国企当成首选却难言正常。高烧不退的公务员热,公众在理解同情之余,也常常感慨年轻人缺乏闯一闯的活力和勇气。不时传出的本科生乃至硕士生为了编制而争相报考环卫工之类的新闻,更深深刺痛国人的神经。

  向往“铁饭碗”当然没有错,但如果最有活力的年轻人都打破脑袋往体制内挤,无疑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活力和长足发展。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相对“保守”的年轻人进入体制内过按部就班的生活,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年轻人更应该到外面的广阔天地闯荡一番。但囿于诸多“现实”因素的限制,很多年轻人却不敢放开手脚。

  比如,我国宏观就业环境以往在客观上提供给年轻人的施展空间不足。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情况分析,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越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就越好,因为服务业是容纳大学生最多的产业。而在我国,由于服务业比重偏低,因此大学生就业就必须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要岗位。而上述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国企占据着极大优势,无论是不是情愿,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投到国企的怀抱之中。

  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服务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悄然变化,华为、京东、腾讯、阿里巴巴等大型民营企业成为名校毕业生最为青睐的工作选择,便是最有力的证明。例如,东南大学2018届毕业生任职于世界500强企业人数最多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就业人数263人;武汉大学2018届毕业生就业人数排名第一的也是华为,为211人。

  “相比国企,我更倾向于去民企就业,年轻人需要用更加开放的眼光面对世界。”一位厦门大学毕业生的表态,代表了许多主动选择民企的名校生的心声。名校毕业生就一定要去端“体制内的铁饭碗”吗?这些90后、95后的毕业生“用脚投票”告诉社会,答案是不一定的。令人惊喜的“用脚投票”,除了个体因素之外,更是宏观环境使然。

  名校生就业情况悄然间发生喜人变化,这个风向标能否传递到整个毕业生群体之中,依然任重而道远。除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转变观念之外,更需要在改善宏观环境上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