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的赵晶在数控机床前展示平日所用各类刀具。 |
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车间里,秦世俊正在检查零件。 |
王晓菲在山东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检查机器。 |
提起“大国工匠”,多数人印象中应该会是两鬓斑白的老师傅。然而,1月18日公布的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30位获得者中,有3张年轻的面庞格外引人注目。秦世俊、王晓菲和赵晶,3位“80后”摘得全国技能人才最高奖项。
翻阅他们的履历,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大满贯”,各类技能奖项早已拿到手软。除了耀眼的荣誉称号,这3位年轻人身上还有哪些相似的闪光点?
入行 靠一股专劲儿
说起入行学技术,每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秦世俊是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铣工,父亲也是航空制造业的行家里手、多年的劳动模范。“可能是家庭气氛影响,从小就有造飞机的梦想。”
虽然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父亲,秦世俊刚入行时却并未如预想那般一帆风顺。“最开始干得不顺手。我在学校学的是磨具钳工,来了数控车间以后,什么都不会。”气馁的秦世俊回到家里找父亲抱怨,却只得到一句“你必须要学会”。在父亲这边碰了一鼻子灰,他只能开始自己想办法,给车间的老师傅们打打下手,套套近乎。“有一位老师傅磨削镗刀很厉害,人家在砂轮间磨,我就拿砂轮在外面跟着学。磨了小半天之后,觉得挺简单的,就拿给老师傅看,却被老师傅批评了一通。心里很不服气啊!我又回家跟着父亲学,每天磨上好几个小时,大概1周后,终于得到老师傅的一句‘还行,你这个小娃子还挺有一股专劲儿’!”
秦世俊在磨刀上展示出的“专劲儿”,被车间的另一位老师傅注意到了。“宋师傅看到我很有一股专劲儿,就问我愿不愿意拜他为师。我的学徒生涯才得以正式开始。”入职不满一年,秦世俊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3年后,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拿下哈尔滨市第一名的好成绩,被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
赵晶笑称自己是从“磨刀”干起。2003年,她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控车间。“入行时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磨刀,这是我在学校里没有接触过的,但在车间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头半年的时间基本上都花在练习磨刀上了,完全是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跟着师傅学。半年以后,开始挑战更难的,师傅对我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20岁入行,正值青春年少的女孩却要整日穿着工服泡在车间。是什么令赵晶坚持了下来?是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敬意。“当我操作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就开始想挑战更有难度的东西,慢慢地学的东西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在不停的挑战中也爱上了这份工作。”赵晶说。
今年34岁的王晓菲是山东德州恒丰纺织有限公司一名细纱挡车工,也是此次中华技能大奖最年轻的获得者。细纱挡车工劳动强度大、工作单调,是纺织行业最苦最累的岗位之一。刚入行时的王晓菲只有18岁,车间里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四处飞溅的棉絮令她心烦意乱。“每天都在上千次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手指上被勒出一道道血痕,下了班整个人像散了架一样。”但是每当看到公司光荣榜上那一张张笑脸,王晓菲心底“当一名纺织状元”的梦想就又被点燃了。“带着梦想工作,枯燥的练兵就不再令我感到乏味。我苦练操作,大家都说我长在了车间里。”天道酬勤,入行一年后,王晓菲便成为她所在车间的种子队员。
优秀如他们,无一不在初入行时遇到重重困难。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傲人成绩,靠的是一股专劲儿。
创新 不想改变的技工不是好技工
获得中华技能大奖,考验的不仅是投入、坚守,还要有绝活、能创新。
秦世俊身上就有着一股创新劲头,他说自己总是“看不惯”老方法的笨拙,想要改变。“当时车间里用的程序加工一件产品需要2天,我觉得太慢了。于是我花了2天的时间去重新编程,每天都加班到半夜,终于做出了新程序,4个小时就能加工出一件产品,效率提高了6倍。虽然重新编程耽误了2天工期,但是在后面的生产中把时间全补了回来。”
子承父业的秦世俊,刚参加工作时,一心想着满足父亲的期望。“父亲的教诲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后来得到认可、得到荣誉之后慢慢喜欢上了这份工作,也明白了这份工作的重要性。”秦世俊说。
在赵晶和王晓菲身上,同样也能看到这股攻坚克难的劲头。
赵晶说:“即使自己生产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零件,但对每件兵工器件来说都至关重要,它也代表着我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绝对不能小视。”通过多次创新实验,赵晶与团队采用编制宏程序的方式,大大改善了螺纹钢套类零件的加工质量,平均废品率降低30%,同时提高了单件产品的加工效率,为公司节省了成本。“在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的时候,只是想着把本职工作做好,并没有过多思考工作的意义。干的时间长了,接触的老师傅多了,慢慢产生了要把我们这个国之重器打造好的想法,对自己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定要做无愧于心的产品。”
“创新意味着超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王晓菲说,“我把钻研新技术、解决生产难题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公司刚刚开始生产J4.8tex品种时,产品质量不稳定,我和小组成员一起先后进行了上百次实验,经过多次改良,最终找到了最佳上机工艺,使棉纱一举达到优等质量指标水平,成为公司的拳头产品之一。”在工作中,王晓菲始终坚持“要干就干到最好”的信念,摸索出很多创新性的操作方法。她带头研发的“军用服饰纱线”和“森林氧吧纱线”均获得国家专利。她发现瞬时断头率居高不下是植物染纱线因颜色的问题,断头后不易被挡车工发现,无法及时处理,就提出以增加车头激光灯的方式来帮助挡车工及时发现断头,使得挡车工的巡回减少了50%。
诸如此类的创新不胜枚举,3位“80后”充分发挥了年轻人的拼搏创新精神,为企业创造效益、带去发展活力。
传承 “80后”名师带徒
一花独放不是春。秦世俊、王晓菲和赵晶虽然年轻,但都明白要想让企业、行业、蓝领工人群体发展得更快更好,不能只靠个人的进步,团队更重要。
“要想走得快可以是一个人,要想走得远必须是一个团队。”秦世俊说。2014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世俊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谈到带徒弟,这位年轻的师傅很有一套。工作室的徒弟从不喊他师傅,而是一口一个“哥”。“我觉得这样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利于我跟他们谈心。平时我会鼓励他们去尝试,而不是勒令他们必须听我的。只有试错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可行的。我自己深知有荣誉才有鞭策,所以会把机会分给他们,让他们多参加比赛,崭露头角,一步一步登上更高的平台。”秦世俊说。
比秦世俊还小3岁的王晓菲,也早早地当上了师傅。她所在的车间成立了“王晓菲操作辅导站”,把她的手机号在全车间公示,要求她24小时开机,只要有人遇到操作上的困难,王晓菲就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导示范。“大家开玩笑说我就是操作辅导110。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也乐此不疲。自己干好了只代表一个人,只有整个班组、整个车间、整个企业都搞好了,才是真正的好。”在王晓菲的努力下,新工试用期由原先的3个月缩短到1个月,有效缓解了车间用工紧缺问题。她带的徒弟也是个顶个的优秀,每年都能在公司的操作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位叫李瑞瑞的徒弟,更是连续两年获得市级操作比赛第一名。王晓菲说:“带徒弟犹如深耕易耨,想要激发他们的潜力,就得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们。”
从不吝啬分享技术的赵晶,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操作经验统统编写成培训教材,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人。“我把我自己的经验总结都告诉他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少走弯路。”谈到徒弟,赵晶很自豪。“我带的徒弟们本身水平就比较高,只有在遇到高难度的事情时需要征求我的意见,那我也是绝不会藏着掖着,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他们。”她带出的徒弟们先后完成了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QC成果等30余项,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超百万元。
从不谙世事的学生,到公司顶梁柱,到成为别人的师傅,再到如今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秦世俊、王晓菲和赵晶让平凡的岗位绽放出了不平凡的光芒,让蓝领工人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蓝领工人的高光时代又回来了。”亲眼看着蓝领工人群体从父辈的拿高薪受重视,到白领群体崛起、不少年轻人不愿意搞技能,再到今天“金蓝领”出现、重新赢回社会关注,秦世俊感慨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