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 绵阳“底气”何来?

责任编辑:严俊发布时间:2019-01-24 10:32:16
来源:人民网点击:
 

  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

  今年6月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更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确定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达州七个区域中心城市。谁将率先突破,成为全省经济副中心,引发了各界热议。

  “摆到明面上了,七城竞争经济副中心……”“绵阳老二位置,恐怕难保呀……”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这般的论断,成为绵阳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谁将率先“出线”?谁会成为副中心?7月19日,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两个《决议》,明确喊出“绵阳,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

  绵阳,“底气”何来?

  压力之大

  与“大哥”掉队太远“兄弟”间拉不开距离

  2017年,绵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4.75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

  成绩并不优秀,但足以让这座城的人们迎来久违的“欣喜”。因为,绵阳经济总量跨越1000亿元,用了26年;从1000亿元到跨越2000亿元,又整整用了6年。

  绵阳号称四川“第二城”,但去年成都GDP达13889.4亿元,财政收入1276亿元,而绵阳GDP只有2074.8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46.84亿元,GDP和财政收入差距拉大到6.69倍和8.69倍,两者差距越拉越大,非常明显。

  而如今德阳、宜宾、南充、泸州、达州、乐山,这六个新兴工业城市与绵阳之间差距最小100亿,最大500亿,一个大项目,这6个城市中之一,也许就会超越绵阳。

  所以说,“2025年,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根本不是“七城”竞争四川经济副中心之事,而是绵阳“第二城”之危。

  一个现实不容忽视,县域经济“拖后腿”,这才是绵阳经济总量不高的核心“命脉”。今年7月,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审议两个《决议》中,委员们形成了一个广泛共识:“绵阳要大发展,不能只靠中心城区,还有赖于下辖各县市的发展。”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委员们直言不讳:只有加大县域的对外开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补齐这一短板实现增量,绵阳才可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和超常发展。

  如何“率先”?

  “高质量”加快建设“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

  如何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7月19日,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闭幕会上,绵阳市委书记刘超说:“必须始终突出‘五个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发展,聚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以超常的举措,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和园区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强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实现超常发展,加快把中国科技城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

  如何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刘超说:“稳中求进是工作总基调,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总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

  毋庸置疑,一个城市经济总量跨过2000亿元台阶,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它预示着,城市的规模和资源要素集聚能力都将显著提升,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底气”何在?

  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优势 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

  军民融合,是绵阳的最大特色、最大亮点和最大优势。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新要求:“充分发挥军民融合优势,推进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

  超常,超出一般、必须有重大突破。绵阳,如何回应这个伟大的时代?

  “绵阳,底气何在?”在绵阳当了3年多市长、今年6月升任绵阳市委书记的刘超,对绵阳的“家底”可谓了如指掌。“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关键是要紧紧扭住‘五个主攻方向’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他认为:绵阳要超常发展必须着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实现新突破、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体系、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建设西部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着力推进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等“五个方面”,推动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

  128亿!2018年7月9日,总投资128亿元的诺思(绵阳)微系统基地项目落户绵阳,绵阳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零的突破!开放型经济水平,是一个地方开放程度最有力的表征。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8年6月,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282个、签约金额5264亿元。其中,10亿-50亿元项目113个,50亿-100亿元项目12个,100亿元以上项目8个。近3年,在全省排名中,绵阳年净增到位资金由2014年的第9位跃升到2016年的第2位,并保持至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目前,绵阳集中发展区一系列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5平方公里启动区基本建成,30平方公里核心区主体框架加快形成,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柔性面板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宝马王子发动机等20余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再造一个产业绵阳”的梦想越来越近。

  绵阳“答卷”

  走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之路 强力推进中国科技城建设

  今年,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绵阳刚满18岁,年轻而充满活力。同时,一个现实不容忽视,绵阳最大的困惑在于,作为四川第二大经济体,GDP不及成都市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差距,固然受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产业结构单一,长期以来仅依赖“长虹”“九州”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企业支撑全市经济命脉,让昔日的“骄傲”和“荣耀”,变成了如今的尴尬和无奈。

  与此同时,绵阳又不缺“经验”。今年在四川推广实施的21条全面创新改革经验成果中,绵阳贡献7条。“不差钱”,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2018年新兴产业工程包,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5亿元,有总额90亿元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人民币产业基金;不缺地,科技城集中发展区规划有281平方公里,将承担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城市拓展;不缺人,有众多院士和庞大军工技术人才队伍作为后盾。

  那么,绵阳缺什么?缺的是如何能让科技城得天独厚的优势突破种种制约,真正转化为胜势:让军工技术更好地转化为民用技术,实现“军转民”“民参军”,让县域经济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让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GDP增长做出更多贡献,让长虹为代表的大集团大公司打通产业链条。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双倍增行动,打造一批支撑性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支持进入全省制造业100强的10户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京东方柔性面板、汉能移动能源、惠科面板、威马汽车、东旭新能源汽车、360安全中心等项目尽快建成投产。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姚茂强刘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