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 >

浅谈川剧《梅女》及传统剧目恢复

责任编辑:严俊发布时间:2019-03-27 16:32:56
来源:宜宾日报点击:
眼下,戏曲界有人认为创新求变是传承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创作现实题材的新剧目放在首位;有人主张传承戏曲传统就要对传统剧目有敬畏之心,应当先照原样恢复传统剧目再说。

争议之中,宜宾酒都艺术研究院独家推出一台新戏——川剧《梅女》(整理改编刘兴明,导演毛庭齐),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

《梅女》以《聊斋志异 梅女》为基础,参照、借鉴川剧《夕阳楼》重新整理改编而成。有继承也有创造。既是川剧传统剧目,又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

编剧对旧本动了点小手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突显主线、人物鲜明见长。保留了梅女被诬而自缢于夕阳楼、父母气愤而死、秀才封云亭借住夕阳楼攻读而与梅女亡魂人鬼来往这条主线,削减了旧本中江南顾氏父女这条副线,将旧本中梅女促成顾女与封云亭结为良伴,改为更符合《聊斋志异》原著精神的梅秋云与封云亭终成眷属。全剧冲突集中在梅女秋云与县令赵龙之间,把旧本顾氏身上的戏移到了县令的亡妻(仍名顾氏)身上,减去了可有可无的人物,通过县令与其妻顾氏亡魂之间的纠葛,简约地揭示了赵龙的贪官面目,赋予全剧强烈的现实意义。如此在结构和人物关系上的适度调整,配合平实晓达、俗中见雅的唱词与力求精炼的对白,跌宕起伏的剧情显得干干净净、顺顺畅畅。通过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手法——以川剧旦行五种表演手段塑造人物实不多见,观众在梅秋云身上看到了不同环境、不同心情的角色展现:举止文静时是闺门旦,心旷神怡时是花旦,悲愤激怒时是泼辣旦,芳魂一缕时是鬼狐旦……多层次探看,多侧面反观,正是编导着力塑造梅秋云形象的初衷。另一特色是代角手法的运用,梅秋云含冤去世,邻里帮忙办丧事,邻居甲乙丙丁直接由扮演县令、小偷、公差和顾氏的演员来充代——五人面孔不变,但穿着不同,言语中有感叹之辞,亦有愤世之言,可谓想象奇诡,手法别致,妙趣横生。《梅女》的另一个特色,是对川剧绝活充分又恰当的运用。这个戏堪称川剧绝活的荟萃。标志性的川剧绝活变脸恰到好处,而倒硬人、舞绫子、燃烛灭烛、矮子身法的出现都紧推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

《梅女》的艺术呈现,无一处不体现着继承戏曲传统的文化精神,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而是在认真领悟戏曲传统的基本精神前提下,以现代社会生活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习惯作为重要的参照系,重新审视传统剧目。我把《梅女》的诞生视为川剧艺术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回归传统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这种以传统的高层次回归为目标的艺术生产过程,必然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探索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用“恢复”两个字就可以概括描述的。

川剧艺术在长期的生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有浓郁人情味的文学性和以帮、打、唱为灵魂的表演性,以及情节性、趣味性、幽默感相融合的风格化三者共同构建起来的艺术传统。《梅女》的主创者们非常尊重这一传统,音乐唱腔设计邱永和,认真钻研川剧“叙泸河”唱腔,将这一特色高腔确立为全剧的主体音乐。在“牢记传统,与时俱进”思想指导下,将流行于川南的“四川盘子川南调”融入,从而让音乐更能拨动观众的心灵之弦,并且为表现梅女所处的冥界气氛而适当引进西洋打击乐器,令传统新变。全剧的整体风格传达出特有的悲剧喜演的韵味,从好听、好看、好玩的观赏性角度体现出了传统川剧特色。主创者们深切地体会到传统剧目的传统本身,仍然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应当有能引起当代观众感情共鸣的审美兴奋点。剧本通过改编适当浓缩、精减了人物和情节,激化了冲突,调整了节奏,突出揭露、鞭挞官场腐败现象的题旨。并将剧情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展开,改为适当运用倒叙的方式穿插,显得更加灵动,也更适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当《梅女》以创新求变的精神传承了优秀的川剧传统,用清新、明丽的整体面貌传达出《聊斋志异》“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语)的浪漫主义情境时,我不由得打心底里对该剧的艺术团队升起满满的敬意。

《梅女》启发了我们:关于恢复传统剧目与新编现代戏二者孰重孰轻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二者的先、后、轻、重,而在于如何恢复传统剧目和创作什么样的现代戏。《梅女》坚持追求川剧传统高层次回归的目标至关重要。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既不能简单恢复,又不能胡乱修复。应当是围绕体现川剧传统艺术而展开的。与其急功近利地花费巨资“打造”一个用谎言编织的既不合情理又质量低劣的所谓现代戏,还不如奔着传统的高层次回归目标,精心打磨一个小成本的“小清新”的传统剧目。

创作表现现实的现代戏是需要的,但绝不能是照搬生活甚至曲解生活的“报道剧”,绝不能是话剧加唱的“现时剧”,而应诚心诚意、扎扎实实地以现代价值观和审美意识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筋骨的现代戏。恢复传统剧目同样是需要的,但那绝不能是统统原封不动地全盘照搬。且不说一部分传统剧目中存在着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悖反甚至相冲突的文化,仅就审美观而言,一部分传统剧目也很难在现代观众中产生共鸣。应该把继承戏曲文化传统精神放在首要前提,以“变则可久,通则不乏”的通变(刘勰语)和“穷新极变”(袁宏道语)的态度和方法,谨慎、认真地整理改编传统剧目,让戏曲传统在现代戏剧艺术家们的手中实现高层次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