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茜 胡鹏
3月12日,春日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得高县大窝镇大屋村的花儿分外娇嫩,梨花、桃花、玉兰,在茶园里各吐芬芳。
春天的大屋村被春茶的新绿包裹着,飘着香。
去年大屋村产茶100多吨,产值近千万。“看今年的‘架势’,茶农又要笑了。”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大屋村厂区的厂长胡小红说,今春的鲜叶能卖70-80元/斤,“来收购的外地茶商每天排队等着收鲜叶。”
早白尖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在大屋村有1000亩茶叶基地,采、制、销一条龙,从开采到现在,大屋村出产的成品明前茶已经超过2000斤了。
每年春天,是茶农、茶商最繁忙的季节,上好的茶叶都出在这个时节。
“一落雨茶叶就蹭蹭长,一天晴就要赶紧采茶,赶紧制茶。”茶农王清海56岁了,从16岁做了制茶厂的学徒开始,他制作茶叶已经超过四十年了。
王清海的后院有两口铸铁大锅,每年春天,这两口锅都烧得旺旺的,王清海种植的新鲜茶叶就从这两口大锅里被手工炒制出来,成为畅销的特产,去到北京、上海、重庆、云南等地客人的茶杯里,被泡成一杯清新的绿饮。
“2012年大屋村连片开发,全村基本上都种上了茶叶,我也种了20亩,自己种,自己炒。”王清海一边吩咐老伴把火烧旺,一边娴熟地炒制鲜叶。
手工炒茶三道火,第二道才闻见茶叶的生香,每一遍炒制,王海清都要用手对茶叶进行反复搓揉。
“用手搓揉,就像给茶叶按摩,每一次搓揉都要用‘阴力’,慢慢把水分揉出,茶叶喝起来才不会涩口。”王清海每年春天都要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客人需要什么口感都可以满足,“昨天刚炒了毛峰,这个时候的一叶一芽最好喝。”
每两斤鲜叶炒出半斤干茶,一个多小时的大火慢炒加手工搓揉才能炒出干茶,“大火小火都要紧,炒茶的人重要,添柴的人也重要。”王清海看着妻子说。家里人忙不过来的时候,会请很多人帮着制作手工茶,一年炒茶能销售十万余元。
王清海已经给自己的手工茶叶注册了商标,叫“大屋茶岭”,就像在他家门前眺望,能看见连绵的茶山,岭上花开,空气中也弥漫着香甜。
“要真正把商标做成品牌不容易,手工茶的制作很讲究。喝手工茶的人也多,我女儿搞营销,希望能把自家手工茶的品牌做响。”因为便利的交通和快递渠道,王清海目前在微信上销售自制的手工茶叶,等扩大了规模,他打算在淘宝上卖,卖到更多的地方。
聚焦第三届国际(宜宾)茶业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