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下腰△全神贯注排练《空中芭蕾》△压腿时疼得哭喊△群体表演《独轮车》正在排练△训练腿部敏捷度△倒立是学员的基本课△杂技团一隅
□本报记者 胡鹏 摄影报道
下腰,劈叉,空翻,抹一抹指间的汗水;翻滚,跌倒,坠落,揉揉肩膀重头再来。日复一日,步步惊险,年复一年,处处生情。杂技,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以高、难、险、奇而和谐的技巧不断征服着世界各地的观众。宜宾市杂技团,上世纪50年代初由久负盛名的“中国华侨”和“中华建国”马戏团组建而成。曾先后受到贺龙、叶剑英、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后,该团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姊妹艺术精华的同时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实践,打造精品,培育拔尖人才,逐步将杂技推向国际舞台,为杂技艺术文化的发展繁荣揭开了新篇章。于2012年、2013年两赴土耳其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呼吸,不要憋气,控制好,坚持住……”3月11日,记者刚入宜宾市杂技团,就看见9岁的郑茹萍正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下腰。郑茹萍是队里年纪比较小的学员,7岁从家里来到宜宾市杂技队,在常人眼里无比枯燥且痛苦的“压腿、劈叉、倒立,下腰”,她一练就是两年。
一周六练,一日7小时的训练量。和郑茹萍一样,杂技团学员班的孩子们早已经将训练成为习惯,每一项训练环节都要付之百分百的努力与谨慎。“杂技这碗饭最基本的就是吃苦,逆水行舟,容不得半点偷懒,对杂技演员来说,无论训练何种项目,保持身体的柔韧性最为基础。每一次的训练都有可能成为这群孩子腾飞的跳板。”杂技队队长邓洪富介绍道。不仅年幼的学员,在日常训练中,已经参加演出的老队员每天也要花2至3小时去进行倒立、下腰、劈叉、力量等以保持身体韧性与肌肉强度,而这也是杂技演员最基础的部分。杂技“肩上芭蕾”作为李童的训练项目,对表演者身形以及柔韧性有着较高要求。这门“足尖的艺术”将杂技的惊险与芭蕾的优雅合二为一。为能在舞台中有好状态,控制体重就成为了李童每天必须解决的第一问题。“我喜欢吃各种好吃的东西,为了练好节目,很多东西又不能吃,有时看到实物照片都在流口水,哈哈哈……”训练间隙,18岁的李童笑着对记者说。枯燥乏味、汗水淋漓,咬牙坚持、欣喜满怀。在杂技团里,最小的演员6岁,最大37岁。他们都无悔选择了杂技,为宜宾杂技事业默默付出,在泪与笑中挥洒着年少的激情,佳酿着一个杂技人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