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 >

游戏与玩具

责任编辑:陈娴发布时间:2019-03-13 16:21:32
来源:宜宾 日报点击:
□曾水向

提起“游戏”与“玩具”,我们当娃娃时,和现在的孩子们比较起来,真是差得太远了。不过,那时有那时的玩法。

游戏

“推豆花”。这是孩提阶段常做的一种游戏。开始,在大人们的引导下,两人伸出双手,掌心相对,接着你来我往地相互推攘。同时随着双手的伸曲,有节奏地唱道:“推磨,摇磨,推豆花,赶晌午,娃娃不吃冷豆腐,打烂罐罐泥巴补。补得起,吃晌午,补不起,打屁股。”至此,大人小孩皆大欢喜。

“张打铁”。这同样是两个人玩的游戏。开始,双方同时各自拍一下手,接着两人用左右手相互交叉击掌,击一次,自拍一次。同时,依着节拍唱道:“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去学打铁。”如是反复,直到尽兴为止。

“点脚帮帮”。几个孩子聚到一块,谁先当主持人都行。先大家顺街沿坎挨一挨二地坐好,接下来,就由主持人用手从头到尾地,来回点着孩子们的大腿。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点脚帮帮,脚踏南山。南山打斗,一担二斗。猪蹄羊蹄,上羊踩蹄。有钱吃酒,无钱就走。新官上任,老官退堂。”最后一字落在谁的腿上,就该他表演节目。之后,又轮着他当主持人。于是,大家互换坐位,活动继续往下进行。总之,要让大伙儿玩得开心。

“蒙猫儿”。小朋友们相约一起,若谁自告奋勇地先当“猫儿”,就拿人用手掌把他的眼睛给蒙起来。接着,大家做着各种“五花八门”的动作,一个一个地从“猫儿”面前走过。等人都过完了,才把蒙着“猫儿”眼睛的双手放开,让他去找做某种动作的那个人。猜着了,就该那人当“猫儿”。猜不着,“官”还原“职”。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做一些怪动作,往往令人发笑。

“藏猫猫”。这项游戏,大都在下午放学后或晚上进行。参加人员可多可少,由一人当主持,伸出右手,掌心向下,众人伸出右手食指,顶着主持人的右手掌心。于是,主持人开唱:“猫猫顶顶,弹花帽顶。君子过街,小人蒙紧。一抓金,二抓银,三抓四抓罗汉赢。输莫吵,赢莫吵,下地抓到狗爪爪。平天炸——雷!”当“雷”声快要结束时,大家得赶快把手缩回去。这时,随着“雷”声的结束,主持人顺手往下一抓,抓着谁的手,他就当“狗儿”。接下来,主持人用手把“狗儿”的眼睛给蒙上,“猫猫”们趁机各自赶快找地方躲藏。主持人再唱:“猫猫好好藏,放个狗儿来撵羊。撵得到,吃年饭,撵不到,吃狗屎,放个猫猫撵耗子。砰,砰,砰!三铁炮,猫儿遭强盗。”然后,放手让“狗儿”去找“猫猫”。找着谁,他又当“狗儿”。

“蛇抱蛋”。这是稍大一点的孩子们做的游戏。参加者用划“洋拳BO”(即“捶、包、剪)的方法,按淘汰制,谁输到最后一个,他就当“蛇”。以几砣石子或几块瓦片作“蛋”,收成一团放地上。“蛇”则取“俯卧撑”姿势,双手撑地,严实地把“蛋”保护着。同时,弯左脚,伸右腿,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不时地扫着“飞毛腿”。其他人则在四周跳来跳去,视机伸手抢“蛋”。有时,“蛇”也主动出击。只要“蛇”的脚尖触及到谁的手,下次“蛇”的角色就该他扮演。如果“蛇蛋”被抢完,原“蛇”便再次抱“蛋”。

“老鹰抓鸡儿”。为增强活动的热闹气氛,参与者通常在10人以上。由一个大点的孩子当“老鹰”,其他的都是“鸡儿”。“老鹰”单独站在前头,“鸡儿”则按高矮列队,面向“老鹰”,并依次用双手拎着前者的腰襟。

随着龙身的摆动,“老鹰”开始出击。有时,眼看选准的“目标”就要抓着,不料“龙”身一摆,竟扑了个空。如是反复,直到“老鹰”抓着“鸡儿”为止。

玩具

“打纸疙瘩”。那时,学校的公用“球”不多,学生私人又买不起,于是我们便把用过的废纸集中起来,按“球”状把它捏紧(像拳头一般大小),然后,用搓好的麻绳挨瓣地把它捆牢实就成了。这样,打在地上它会像“球”一样弹起来。具体玩法:一是可以把它当“球”来拍。若比赛,当然就是看谁拍的多。二是可以把它当“球”来传。若比赛,一队传“球”时,另一队则上前争抢,你来我往,相互竞争。三是可以把它当“球”来投。若比赛,规则和打“篮球”一样。记得读初中时,我们班上黑板的右上角缺了一个口,因为它是横放在木架上的,所以有一定的空隙,正好当“篮圈”。只要一下课,爱好者们便挨个上“球”,取着各种姿势把“纸疙瘩”投向“篮圈”。这说明只要肯动脑筋,土法上马,也能自娱自乐。

“踢老木柑”。“老木柑”学名“柚子”。因那时的珙县根本就没见过“足球”,所以只好用“老木柑”代替。每天下午,人们不约而同地去至“较场坝”,或临时分队,或按班级、街道,或按帮口(比如挑帮、筏帮等)对垒。“老木柑”当然自备,双方场地尽头权当“球门”,“老木柑”踢过底线,就算赢“球”。但有一条约定成俗的“规则”,就是只要谁的脚沾到“老木柑”,其他上前抢“球”的人便可打他的“飞屁股”。我们因为人小,即便是参与了,也只能十分警惕地踢踢“擦边球”,不敢上“正场合”。

“弹玻璃珠”。“玻璃珠”就是现在人们下“跳棋”的弹子。最常见的有两种玩法:一是对弹。不择地势,只要平顺就行。但得先划定“起跑线”,并圈好大体的活动范围。开始,谁先(把“玻璃珠”放在握好的拳头的拇子前和食指上,用拇子弹)弹出都可以,接着是后者瞄准前者的“玻璃珠”,或轻或重(讲策略)地追上去。弹着了,就继续描准使劲地弹。如果没弹着,当然就该别人弹你。二是走窝窝。同样,开头不论先后。谁把“玻璃珠”弹进了窝,他便“占窝为王”。假若你没弹进,自然就成了它打击的对象。有时,因使的劲大,把对方的珠子弹走后,自己的珠子(好似很骄傲地)还在原地打转。因“玻璃珠”有一定的脆性,所以每遭重创者,全身必是累累伤痕。

“滚铁环”。那时没有钢千可圈,要“铁环”都得到铁匠铺去找铁匠现打。有了“铁环”,再找一根铁丝纡成套叉,接上竹棍,便可滚了。这项活动,多在学校的操场、院坝或放学回家的路上进行。

“掸地转”。选一节质地较硬的树条(最好是油茶),其圆周直径最好以5至6厘米为宜(当然,根据个人爱好,还有大有小)。用刀子把一头照“塔”形削尖(注意适度),上头留两厘米不削,然后,把它锯下来“地转”就成了。同时,再用“鸡肠带”(一种用棉线织成的,市场上有卖)或自己搓的麻绳,一头拴在竹棍上,做成“掸子”。这样,“掸地转”的物质条件就完全具备了。开始,先用手把“地转”在地上搓转,接着就甩开膀子地用“掸子”使劲掸,随着“掸子”啪——啪——作响,“地转”转得飞圆。玩者十分开心。若是两人对阵,则可掸着“地转”相互撞击,倒者即是“输”家。

“放风筝”。自己动手,先用竹篾(厚薄要匀称)拴成骨然后再把纸(皮纸最好)给湖上,沾上两边的飘带和下边的尾巴(起平衡作用),更重要的是安好“斗”线,便可连接长线放飞了。每当“清明”前后,和风习习,小朋友们在大人的引导下,常相约去到河边、桥头,或爬上城墙、登临城中心的“德信山”,把各式的“风筝”放飞高空。此情此景,实在让人心旷神怡,精神倍增。

总之,游玩是多种多样的。其他,还有“碰跛跛脚”“跳绳”“拣石子”“抓胡豆”“放纸燕”“下五子棋”“对六子棋”“走灯杆棋”“喂叫鸡子”“养眠虫”“打见风香枪”(一种竹管做的小枪,加上“弹筒”,装满“见风香”,可单发,也可连发)、“耍香宝”“甩火线”“踢毽子”“吹花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