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才
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南淳于村西北,有个西汉大墓,墓高八米,周长约百米,其状如丘,距今两千多年,墓碑端刻“淳于意墓”。每年农历清明、十月初一,香火不断,当地人称“九女坟”。
淳于意何许人也?当地人为什么称它为“九女坟”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淳于意,西汉名医,山东临淄人,复姓淳于,名意,早年仕齐,做过管理粮库的官,即太仓令,故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仓公”。《史记》将淳于意和扁鹊并列,可见其位置在史家心目中是何等重要。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详细记载了仓公行医且被记入医典的二十五个典型病例。淳于意所定书名,史称《诊籍》,开创了我国病案记录的先河。据《史记》载:当时齐地淄川王病了,高烧不退,畏寒怕冷,且不明原因地烦躁不安,急的时候乱摔乱打。诸家医生都来瞧过,皆不济事,于是请来了淳于意。淳于意凝视病人良久,然后嘱家属勿多言,把脉后说:“此乃蹶病!”何者谓蹶?淳于意问:“前几天病人是不是用热水洗过头?”家属诺诺,然后又问:“洗完头后是不是未擦干就直接上床睡觉了?”家人又诺诺,淳于意解释说:这是因为洗发未干,热气顺经络逆行侵入头部,然后辐射肩部,以至引起上述症状。淳于意对症下针,少顷病人“啊呀”一声醒了过来,不下二日,竟然痊愈。
淳于意有了大名,一时间王公贵族、庶民百姓争相求医。其中原齐国王公贵胄,即当时的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因为仓公多次宣见不就,心生怨恨。后齐文王宣其诊病,淳于意以看病的人多,总得有个先来后到为由不见,硬是不买富贵人家的账,于是齐文王后人联合其他豪绅,设下圈套,陷害淳于意。将淳于意一纸诉状告到长安汉文帝那里。依西汉刑律,淳于意当膑除双腿。
淳于意一生无子,膝下存五女,临行,仰天长叹,泣曰:“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意即生女不生男,危难时候女儿家一个都指望不上,时小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后,毅然说:“父亲勿急,我愿去长安侍奉父亲。”汉文帝四年,缇萦随父一路西行,到达长安,送父入狱后,缇萦连夜向汉文帝上书:“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初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改过自新,其路莫由,妾愿入身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上闻而悯其意,此岁即除肉刑法。”这就是载入史册的名篇《缇萦救父》。缇萦以孱弱之身,不避威权,直言上书朝廷,废除了中国秦汉前后施行多年的肉体酷刑制度,在中国法律史上留下了划时代的篇章,后人将此事列入二十四孝图。
淳于意被释放后,曾多次得到汉文帝的召见,文帝也在诏书中问他,何时学医?拜谁为师?在医学上取得何种成就?同时诏问为哪些人治好过什么病?医好多少?死了多少?淳于意都一一作了回答,共介绍了二十五个案例,即后来的《诊籍》,得到了文帝的高度赞誉。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首创《诊籍》,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他和扁鹊立传,可见淳于意在史家心目中的位置绝非一般。《诊籍》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所医治的病人都留下了详细的记录,成为我国最早见之于文献记载的医案。
淳于意活了76岁,在当时已属高龄了。长安获刑时正值壮年,晚年出仕奉高县县令,即今泰安市岱岳区故县村一带。死后葬在泰安,即现在的满庄镇淳于村,以淳于复姓为村名,至今繁衍为南淳于、中淳于、北淳于三个大村,后人嫌淳于咬嘴,改姓于姓者多。
既然淳于意墓已经确认,那么,当地人为何称其为“九女坟”呢?后据史家多方推论,九女,实为“救女”,当初淳于意获刑,小女缇萦毅然救父,上书文帝,废除了千百年沿用的酷刑制度,这在当时,名气已大大超过了其父,故本是“救父之女”,传着传着,亦演变成了“九女”,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离“九女坟”三百米许,尚存一株古槐,树围九米,高二十六米许,与“九女坟”一左一右,相映生辉。古槐原为武顶寺旧址,寺庙文革圮废,不复存在,也许是在当时年代市县文物普查时对古树重视不够,以至未列入古树名录,树身现存“魏槐”二字,是镇政府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