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着“任务”去看《最后一公里》的。万万没有想到,这部电影却如此温情。好多细节让我悄悄地流眼泪,盈眶的泪水不是悲伤,而是感动,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看电影《最后一公里》,我想到几个关键词:艰辛、付出、忍耐、坚持、成功。在扶贫这条艰难的道路上,面对的群体是巨大的、多样化的,贫困户的情况复杂,问题千头万绪,或是因贫或是因病或是其他,还有极少数贫困户思想顽固、缺乏上进心、等靠要普遍存在。要想改变贫困村的落后面貌,必须得从贫困户落后的思想入手。
影片的人物刻画和心理描写十分到位,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有几个地方让我非常感动。
第一个画面:年轻帅气有文化、有抱负的支部书记李双洪,放弃在大城市发展,因为照顾七公回乡,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在他身上,彰显了果敢、忍耐、重情义等优秀品质。他顶着重重压力带动大家修路,发动群众开荒种茶,开办茶厂。缺资金、缺能人、缺技术,他没有放弃,一件一件的都办好了,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可是,换来的却是村民的不理解和个别村民的诬告。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压力,一个铮铮男儿,没有轻易向旁人倾诉内心的苦楚,而是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对着大山呐喊发泄。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泪崩了。
第二个画面:在李双洪要给所有乡亲们还欠条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撕掉了15年前那场事故中的欠条。这,撕掉的不止是钱,更重要的是解开了埋藏在乡亲们心中那个令人心痛的结,是对李双洪无价的信任和无尚的尊重,是发自内心对基层党组织的形象的认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村民们眼里的泪水和坚定。李双洪为村民默默付出了太多太多,村民们早已心知肚明,他们唯有用真情和感恩来回报。
脱贫攻坚,最难做到的一点是:让信仰穿透人心,与心灵交汇。李双洪做到了。长宁县的扶贫干部、第一书记冯敬也是一个典范。为了解决贫苦户思想上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解决贫困户产业发展上的最后一公里,他舍弃了与家人的团聚,舍弃了陪伴年老的父母,让铜锣村成为脱贫攻坚学习的先进村,冯敬也在2018年4月被四川省政府表彰为优秀第一书记。
电影《最后一公里》,是一部现实感很强的好作品,故事跌宕起伏、曲折多变,寓教于乐,非常圆满,让人欣慰。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四川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它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党中央的声音传递给人民群众,只有用心做事,用真情做事,不带任何私心为老百姓做事,才会赢得老百姓的真正认可和点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路很容易,但真正要打通老百姓心里的最后一公里,着实不易。
扶贫,不仅仅是贫困户物质上的需要,更需要对他们精神、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帮扶。仅仅靠产业和项目扶贫是短暂的,只有全面地用好贯彻好党的扶贫政策,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群众,解放老百姓的思想,改变陈旧的传统观念,让他们自发地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改变命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扶贫必须攻坚。扶贫是国家大事,扶贫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这是电影《最后一公里》给人最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