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40年回眸 四川工业澎湃向上

责任编辑:陈娴发布时间:2018-12-28 16:56:47
来源:四川日报点击:
波澜壮阔四十载,沧桑巨变换新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工业澎湃向上的生动概述。

  回眸40年岁月,四川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锐意进取、砥砺前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成就显著。1978年-2017年,四川全部工业增加值扩大了194倍,年均增长12.1%,比全国增速快1.6个百分点。2018年的日历只剩最后几张,这组数据将再次被刷新。

  回眸40年巨变,越来越多的四川产品、四川企业、四川产业走出四川,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上不断延展,改变着世界对四川的认知。国际餐桌上的“超级美味”鱼子酱,产自四川西北部的大山深处;创下亚洲国家大陆科学钻井新纪录的“地壳一号”万米钻机,产自川企宏华集团;全球第二家生产第六代柔性显示屏的“超级工厂”,坐落在四川成都;创下中国无人机出口新纪录的“翼龙”系列无人机,研发制造都在四川;“四川造”发电设备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乃至全球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省工业和信息化正朝向高质量发展全速迈进。

  经信综

  40年四川工业新态势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规模总量连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40年,是四川工业大步向前、规模总量连上新台阶的40年,是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演进、加速迈向中后期的40年,也是制造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40年。

  经历“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四川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40年发展,目前四川已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41个大类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达到319万人,全省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国纳入统计的574种重点工业产品中,四川生产的有448种,产品生产面达78%。”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四川造”实力全面提升。40年来,“四川造”微型计算机设备、手机等生产能力“从无到有”,2017年分别超过8800万台和9700万台,居全国前列。“白酒大省”地位进一步筑牢,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372.4万千升,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40年来,四川还从“全国最缺电”的省份逐步成长为“跨省输送电力能力全国第一”。2017年,四川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10006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了26.7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8126万千瓦,占比达80%以上,稳居“全国最大清洁能源基地”的地位。

  一种种工业产品,汇集成一股股潮流,不断壮大四川工业“大盘”。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总量为59.4亿元,1984年突破100亿元,1996年1000亿元,2009年5000亿元,2013年超过10000亿元,2017年达11517.3亿元……这条持续跃升的曲线,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工业的成长轨迹。

  效益提升显著。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到2485.3亿元,是1978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利润的110.5倍。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工业企业人均年度劳动生产率不足1万元,2017年已达35.7万元,提升了数十倍。1978年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收入65元,2017年已经达到105.7元,增长62.6%,企业资源实现收入的能力大幅提高。

  一系列新态势,与四川积极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坚持调整存量与优化增量并举,加快增长动能培育,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加快重大产业化项目进程息息相关。

  40年来,四川持续加大工业投入,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快速推进,电子、装备、汽车、化工等领域一批投资上百亿元的标志性项目先后落地建设、竣工投产。2017年,全省工业投资总量是1978年的645.6倍,年均增长18%。

  特别是近五年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全省工业投资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分别达3.9万亿元、2.7万亿元。2017年,全省工业投资达到9181亿元,技术改造投资6989亿元,其中工业民间投资达到6524亿元,增长14.5%,比全国工业民间投资提高10.5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制造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8.1%、36.3%、26.5%,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5.7%;六大高耗能产业投资下降4.1%。

  40年四川工业新格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区域联动协同发展

  40年辉煌巨变,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区域格局上。

  前不久,四川接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四川打响“制造强省”升位战。在明确五大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21个市州重点布局产业及重点发展领域,又意在引导各地优化产业布局,做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的产业支撑。

  梳理其背后的变化逻辑,新布局与对四川工业40年来立足实际、顺应潮流,不断求新求变,一脉相承。

  持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全省工业40年来逐渐由传统重化工业向先进制造业、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变,发展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40年来,四川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提出“8+5”工程、五大支柱产业、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等重点发展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加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双七双五”产业,打造“5+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发展。航空与燃机、信息安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石墨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崛起。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71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14.9%。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取得显著成绩。

  40年来,四川坚持推动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积极进展。2017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万亿元,率先在全国建成“全光网省”,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9位。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业”新业态日渐丰富,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制造企业超过150家,IPTV用户数1300万,规模和家庭普及率全国第1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0年来,四川始终坚持绿色转型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制造方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绿色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推进,一批燃煤锅炉“改电、改气”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散乱污”企业加速整治,一批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工业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构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近五年完成炼铁去产能525.6万吨、炼钢去产能872.4万吨,彻底取缔“地条钢”,工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持续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全省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上世纪90年代末,四川率先实施“基地加产业链条”的产业布局调整;跨入新世纪后,进一步优化全省产业布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大统筹区域发展力度,推进“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更好实现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同频共振。

  40年来,成都工业增加值规模从不足20亿元到突破5000亿元,德阳、泸州、宜宾、绵阳等10个市(州)工业增加值总量从不足5亿元到超过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百亿元的县(市、区)达45个。产业园区更是加速提升全省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2017年,全省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园区2个、超1000亿元的园区3个、超500亿元园区21个,园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2%。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20个,居中西部第1位,信息安全、新型显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一大批制造业基地强势崛起,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

  40年来,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方向也越来越明,抓手越来越强。成都平原经济区快速发展壮大,以成都、绵阳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以德阳为重点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加快发展,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绿色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一大批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攀西经济区发展成为重要的钒钛材料产业和稀土研发制造基地。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特色农牧业、清洁能源、民族工艺等绿色产业影响力显著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格局逐步显现。

  40年四川工业新气象

  改革开放步伐稳健 效益活力显著提升

  举办首届中国信息通信大会,汇聚全国“智囊”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川桂携手组建农业机械和食品加工机械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牵手航空航天工业“国家队”,做强“四川造”无人机产业集群……步入12月,四川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新动作不断。

  这只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工业不断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发展动能,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的缩影。

  在改革创新中增强发展动能,发展效益显著提升——40年来,四川着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四川造”大飞机机头、重型燃机、核电装备、高端无人机等领域跻身全国乃至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进入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阶段。在核技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工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高水平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0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突破1000家。

  积极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环境,“川企”茁壮成长。今年,15家川企进入中国500强,四川五粮液、四川长虹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亿元。以新希望、通威、蓝剑、科伦等为代表的民营重点企业集团,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持续加大工业品牌建设,“四川造”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培育了长虹、五粮液、科创、通威、新希望、宏达、泸州老窖、郎酒、沱牌、娇子等知名品牌。其中,科伦制药、泸州老窖等企业还被工信部评为“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

  在开放合作中拓展发展空间,发展活力越来越强——40年来,四川紧紧围绕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积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对接先进生产力,推动“四川制造”市场拓展、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三位一体”合作,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以泛珠三角工业合作为引领,充分发挥西博会、科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活动功能,川粤、川桂、川黔、川渝等区域合作渐入佳境。随着广(安)深(圳)、甘眉(川粤)、成阿等区域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川港澳工业设计领域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

  “引进来,走出去”,四川工业齐头并进。截至2017年底,四川境外投资的工业企业已达230余家,川企投资领域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向高端装备、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扩展。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突破3000亿元。引进国外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四川,随着英特尔、鸿富锦、仁宝等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投产,加工制造业成为外资企业入驻四川的主要领域。截至2017年底,在川落户世界500强工业企业达189户,稳居西部第一。随着中德创新产业合作平台、中法(成都)生态园等一大批项目和国别园区加快推进,四川工业又将迎来新的增长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四川工业取得巨大成就,积累的经验启示弥足珍贵,是指引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四十年努力拼搏,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川工业在改革浪潮中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四川工业产业体系不够优,市场机制不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站上新起点,加快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推动四川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更大的共识已凝聚,更强的动能已积蓄,更优的布局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