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采用分级方式
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
据介绍,此次规划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级——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特点,构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分级体系。经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城市均根据站点周边城市功能、交通功能等因素,采用分级的方式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为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发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第二个规划策略则是理资源,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500米,换乘站点半径800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第三个规划策略是提指引——编制《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作为站点规划工作的指引和技术指南。
《导则》提出,鼓励功能混合,在站点周边核心区集聚产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在外围辐射影响区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将重大产业功能向站点核心区集聚,在外围布局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产业功能;紧邻轨道站点立体化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场站应紧邻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在枢纽内部实现无缝换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宜向站点集聚,形成TOD与SOD(服务引导开发)紧密结合,在外围布局居住及服务于本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不宜布局纯居住功能;同时鼓励在辐射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
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
塑造有显示度城市地标
突出天府文化价值
在“颜值”方面,《导则》提出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站点要塑造优美形态,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公共功能设计,塑造有显示度的城市地标;凸显文化价值,深挖站点所在片区的文化要素,突出天府文化价值,强化文化展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站点区域;彰显名城风貌,彰显天府文化特质,全面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同时鼓励新技术、新模式、新设计应用,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突显公园城市特质。具体包括应用绿色科技、智能化手段,打造绿色建筑、智能建筑;采用节点绿化、垂直绿化等方式实现城市增绿添彩,打造垂直森林;加强理念创新,避免站点周边环境同质化。
另外,《导则》还要求站点细化管控要素,加强设计引导。加强建筑风格、色彩、体量、高度、材质等方面的设计统筹,凸显现代商业商务区、居住区、产业园区、历史风貌区、生态敏感区等不同功能片区的站点区域特色。
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站点周边构建
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慢行系统
在集约利用的地下空间方面,《导则》鼓励站点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分圈层提出分层利用引导;核心区应尽可能充分开发,与站厅层直接连通的地下空间宜布局交通换乘、地下商业、步行通道;辐射影响区鼓励进行开发,宜布局步行通道、停车、市政等功能。地下空间开发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实现安全可靠、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应与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管线等一体化设计,综合考虑确定地下空间规模和建设时序,做好规划衔接与建设协调;应注重高品质设计,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绿化等条件;以人为本,满足老人、儿童、残障等特殊人群的需求。
与此同时,站点慢行系统应满足集散与换乘功能,优先利用地下空间,在核心区互联互通,并连接至辐射影响区;在站点周边构建立体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慢行系统,与周边地下空间、开敞空间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原则上不设置空中连廊,在接驳高架站点、地下通道设置受限、地形起伏较大等特殊情况下可局部设置。
站点周边要构建形成“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公交场站应满足缓冲距离的条件下紧临站点出入口设置,公交首末站应与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按高峰小时进出站慢行客流预测量15%~25%配置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在周边用地紧临出入口设置,不占用慢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