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自2017年海盐县与屏山县签署对口扶贫框架协议以来,按照“屏山所需、海盐所能”的原则,双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对接所需、互予所能方面已开展多次扶贫协作活动。
一年多时间以来,双方在扶贫协作方面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如今,“山(屏山)海(海盐)协作”模式已基本形成。
创品牌
卫生教育对口帮扶方便民生
“在海盐的帮助下,我们院新添了泌尿外科。”副院长胡平介绍,以往屏山的泌尿外科病人只能坐车前往一小时车程外的市级医院治疗,路途奔波,医疗费用也高。
自2017年海盐县与屏山县签下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以来,海盐县将投入150万元帮扶专项资金,中医院自筹资金55万元,打造屏山县中医医院全新的口腔科和泌尿外科。
“改造后的口腔科有200平方米,新采购送疗设备约8件,开展新技术6项,于8月18日正式投入运行。”屏山县中医院副院长胡平一边领着大家来到宽敞明亮的口腔科,一边介绍。如今,舒适的诊疗环境和高端的医疗设备,配套优质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海盐—屏山对口扶贫的一大品牌项目。
“除了对屏山卫生的帮扶,屏山县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海盐的帮助。”屏山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2017年,海盐县与屏山县签下对口帮扶合作协议以来,海盐县理工学校分两批派出数控、汽修、计算机等专业专家指导组深入屏山县职业技术开展蹲点指导、专题讲座、教学示范。2017年7月,屏山县派出39名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为期一周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东西协作扶贫屏山教育培训。
助脱贫
产业帮扶带动农民致富奔康
屏山县书楼镇高田村位于大雾笼罩的山巅,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是过去影响群众生产发展的一大因素。谁也没有想到,最近两年,村里不仅修通了道路,还建起了厂房。
“工厂开设前,我在浙江打工,每个月工资2000多。但背井离乡,不能照顾家中的孩子和老人。现在,工厂开设到了自己家门口,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每个月还有3000多的工资呢。”作为首批通过培训上岗的高田村村民李家旭告诉记者。而李家旭口中的家门口的工作,是海盐万好食品有限公司与宜宾米奇食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生产1万吨的竹笋深加工项目,专做竹笋深加工、竹棒签加工和竹饮料加工。“以前自己只知道竹笋可以卖钱,每年大概收入1000多元。现在,海盐专家的培训后,发现竹子也可以卖钱了,每年增收5000多元。”
竹林是高田村的主要资源,种植面积1.4万亩,年产竹笋800吨。“在工厂建立之前,村民只能靠卖竹笋赚取收入,但交通不便,不方便竹子运输,所以村里面的竹林没能转化为竹经济,竹产业呈空心化状态。”高田村第一书记何坤向记者介绍到,海盐除帮助高田村建立竹产品加工工厂开拓市场外,还在技术、经营理念和人员培训方面也提供了帮助。“目前工厂刚投营3个月,照目前经营状况看,工厂年产值将在500万以上,每年还会给村里保底分红15万元。”
在村里产业红火发展的同时,村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好。为改善村民人居条件,海盐县投入帮扶资金1000万元,按照“安居工程+旅游发展”的思路,修建了高田幸福家园聚居点。“新房子有100平米,如果是自己建至少要花20万,赶上好政策,我们只出了1万元就搬进来了。”高田村八组村民狄光银对此频频点赞。
建机制
创新方式打造山海协作模式
沿着60米宽、6.7公里长的江北大道驱车向前,道路旁,宜宾天之华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一期的项目工地上吊机林立、一片热火朝天,这也是海屏纺织产业园里入驻的第一个项目,主产棉纱。建成后,将解决当地600人的就业问题,预计年产值达到20亿元。
取海盐之海,屏山之屏,海屏纺织产业园无疑是两地结对共建的又一硕果。今年以来,已签约纺织项目6个,总投资21.35亿元。来自海盐的屏山县委副书记王坚说:“一定要把优质的资源带到屏山。”
据悉,2017年至今,海盐县对口帮扶屏山县到位各类项目资金4300多万元,双方在人员培训、招商引资、教育卫生、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协作。
项目资金大、合作领域宽,双方如何在对口帮扶中理顺关系、高效合作?制度化保障成为双方的契合点。
以劳务输转为例。为鼓励屏山籍劳动力积极到海盐县企业务工并稳定就业,今年,屏山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了《2018年海盐—屏山东西扶贫协作订单式劳务输转工作方案》,对订单式培训及劳务输转贫困劳动力食宿误工补助、输转人员体检费和途中生活补助、输转人员交通费及稳岗补贴给予了明确。
制度化保障下的效果也很明显。目前,屏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完成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350人次,完成向浙江省输送贫困劳动力703人,向海盐输送贫困劳动力120人。
不仅如此,为确保各项协作工作落地落实,今年9月7日,浙江省海盐县纪委监委与四川省屏山县纪委监委联手,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协同推进扶贫协作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机制备忘录》,确保东西部扶贫协作监督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也标志着全国首个东西扶贫协作机制落户屏山并正式运行。(王扬 熊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