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河紧邻河北涿州,因京港澳高速和107国道过境,这里的村庄大都借着交通优势发展经济。但董家林和黄土坡,这两个紧挨着国道的村庄却是例外。村内主干道4米多宽,会车一不留神就会剐蹭。路侧多是较为破旧的平房和成片的庄稼地、林地,看不到一点儿工业的影子。
“1988年琉璃河遗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年来,按照文物保护要求,村里不能发展产业,村民也没有翻建民房,只是简单做些表面装修,就连马路想拓宽,也只能搁置。”48岁的董家林村党支部书记刘加永,站在低矮的村委会平房前告诉记者,建这座房子时,自己刚刚上幼儿园,“这么多年,为了保护遗址,村民们作出了很大贡献。”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距今已3063年,是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的初都所在地,也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并存的遗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5次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300多个墓葬和30多个车马坑,还出土数万件大小器皿,其中就包括国宝级青铜器“伯矩鬲(lì)”“堇(jǐn)鼎”“克盉 (hé)”“克罍(léi)”。“伯矩鬲”已进入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目录;“堇鼎”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而“克盉”“克罍”则是探究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名字的最有力佐证。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的发现,将北京的建城史上溯至距今3000多年前,被史学界视为北京古代城市发展的起点。”谈起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琉璃河镇镇长高晓坤娓娓道来,“与国内外同类遗址相比,这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亟待进一步考古发掘。”
目前,房山区积极对接全国文化中心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在市文物局的指导下,正组织专业力量编制相关规划。未来,房山计划建设一个由遗址本体和遗址博物馆群组成的西周时期燕文化特色遗址公园,让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这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瑰宝,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提升燕都遗迹的社会影响力,打造国家申遗后备资源。
就在两村召开村民代表会决定搬迁的同时,作为董家林、黄土坡的回迁安置地块,洄城村也启动了地上物清登工作。洄城村是琉璃河镇政府所在地,有学校,有医院,周边的商业配套也比较充分。高晓坤说:“这几乎是全镇最好的居住地块。” 董家林、黄土坡的腾退搬迁补偿标准,将与本镇其他棚改项目一致,确保“一碗水端平”。(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