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吴强年:版画创作50余载,“荒原独步”点染一路诗情

责任编辑:陈娴发布时间:2018-09-07 16:32:23
来源:四川新闻点击:

俩依依,水印木刻,1982年。

□本报记者余如波

四川虽地处中国西南,却与中国现代版画有着深厚的渊源。从上世纪30年代初新兴木刻运动伊始,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四川便成为版画家生活、创作的重要据点。今年81岁的吴强年,则是这一脉络中特殊的一员。

上世纪60年代,吴强年创作的《红岩》插图、《雷锋》等黑白木刻便风靡全国,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经典。而从改革开放至今,他又大力探索水印木刻,将其与传统诗画的艺术特色冶于一炉。日前,“赤子深情——吴强年水印木刻首展”在四川美术馆举行,首次集中展出吴强年的水印木刻佳作,以及早期黑白木刻代表作品。

他的刻刀下诞生无数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红岩》中的大量黑白木刻插图与小说堪称“双璧”,它们均来自上世纪60年代四川版画家群体集体创作。其中,《红色的岩石》《监狱之花》两件作品便出自吴强年之手。

当时,包括吴强年在内的8位四川艺术家,接受了为《红岩》创作插图的任务,在重庆嘉陵江边的四川美协大院集体创作。小说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住进美协,每当写作间隙,就为艺术家们宣讲革命烈士斗争事迹。吴强年等人创作时,则发挥独创精神和集体智慧,各人创作之后再集体研讨、完善。罗广斌、杨益言后来回忆道,“《红色的岩石》成功表达了作者意想中的人物和画面,《监狱之花》插图更是启发了我们的思想,增添了文字稿中没有描写的章节。”

“原来这是吴强年先生的作品!”展览现场,在一张名为《雷锋》的黑白木刻作品前,不少艺术爱好者发出感叹。画面中,雷锋头戴双耳棉帽,手握钢枪,双目炯炯有神地望向前方,是这一题材美术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原来,1962年雷锋逝世后,众多艺术家根据其生平事迹展开创作。经过反复推敲,吴强年确定了创作思路:采用肖像画的形式,背景饰以山峰岩石,着力表现雷锋崇高、朴实的形象,以强烈的黑白和大刀阔斧的刀法增强视觉效果。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他终于刻印出《雷锋》。当时是1963年,吴强年年仅26岁。

四川美术馆策展人冯石表示,吴强年刻刀下的人物所具有的准确、真实、严谨、质朴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风气拉开了明显的距离,这是其木刻作品最为可贵的精神特质。

融合水印版画和传统诗画

“两年多,终于说服老先生展出1979年后一直在创作的水印木刻,同时展出我馆收藏的吴强年早期油印木刻人物数十张。以1979年为界,算是两个阶段的对比。”展览开幕前夕,冯石在朋友圈里写下这样一段话。

展览现场,如果我们对比吴强年“两个阶段”的作品,恐怕很难想象它们是同一位艺术家手笔。改革开放后,他的作品题材转向山水、花鸟,风格逐渐变得温和蕴藉、清新淡雅。例如,《走向生活》刻画了几只在草原上追逐蝴蝶的小鹿,《俩依依》则是两只相互依偎着睡觉的小猫,《秋月》表现了月下挺立的翠竹、飞舞的蜻蜓……

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是《荒原独步》,画面中有一只独步前行的狐狸,作者还配上一首小诗:“荒原之旅,何须论形单影只。岂不见长流如带,落霞似金,狐步轻轻点染一路诗情。”已故著名版画家李焕民曾表示,吴强年将当代水印创作版画与中国传统诗画接轨,他的这条路走得很艰苦,途中也没有同路人,孤独就成了他的伴侣。

冯石认为,这其实体现了这一时期四川版画的整体趋势,包括徐匡、阿鸽、吴强年等人在内,都更加注重个体语言的探索和艺术精神的纯化。他们“植根于对现实题材的抒情表达和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汲取,实现了四川版画从材料、语言、精神、观念等多维度的内在转化,并以此为后继者提供了更为深刻、广阔、丰厚的传承内涵”。

“我年纪大了,不为挣钱,不为出名,能安安静静搞些创作,我觉得这是件很舒服、很幸福的事。”谈到自己如今的版画创作,年过八旬却依然刀耕不辍的吴强年说。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