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战旗村,游客现场购买豆腐乳
今年8月8日,经过近一年打造,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开街。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一家接一家传统手工作坊遍布在仿古街道的两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在这里呈现。自开街以来,战旗村热闹的一天便从“乡村十八坊”开始了。
传承传统手工艺 解决村民就业与增收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战旗村视察时买了一双赖淑芳亲手做的“唐昌布鞋”,自那天起,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唐昌布鞋”成为了网红。不少游客专程跑来购买,与此同时,想要了解和学习这门传统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今,赖淑芳在“十八坊”有了自己的布鞋坊,唐昌老店也依然保留。“这里更便于大家体验,游客都可以自己上手纳鞋底、捶底、砂边……这会帮助他们了解布鞋背后的传统文化。”
除了赖淑芳的布鞋,这里还集中展示郫县豆瓣、蜀绣、竹编在内的18种传统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以此来还原旧时的作坊生产方式,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和体验川西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集散地。战旗村“乡村十八坊”的开街,让村里的传统匠人有了展示的平台。
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易奉阳还介绍,“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可以这样理解,传统匠人相当于是以技术入股,成果与村民共享。”这样一来,匠人和村民都能增加收入,同时,村民还有了新的就业机会。
党员牵头建设 又当设计师又当工头
8月8日,“乡村十八坊”开街的当天,易奉阳在朋友圈晒出5张“十八坊”的施工图,并写下“为了它,这一年没有去过一次商场,这一年苦过、累过、伤心过,今天开街了,也算兑现了自己的公开承诺!”
说到这件事,易奉阳有些不好意思,“我们村上的党员都是这样干的”。他告诉记者,战旗村推行“入党为什么?作为党员做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什么?”“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的“三问三亮”党建工作机制。为了抓好“十八坊”建设,他曾承诺,不管付出怎样的辛劳,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将“十八坊”规划好、建设好。
“整整一年零三个月,基本上都是早起晚归。”易奉阳全程参与“十八坊”设计、建设,既当设计师,又当工头。“组织材料、组织施工,基本上每天都在工地上。冬天天没亮就起来了,工人收工了,我还要检查材料,做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据了解,“十八坊”全部取材于郫都及周边各地的老建筑,最有价值的是悬挂在入口的木牌坊,是当年都江堰二王庙重建时“淘汰”下来的,他们幸运地“捡”了回来并得以利用。
在战旗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战旗村推动农村“三块地”改革,整理开发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通过直接挂牌、自主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引进第五季·香境、乡村十八坊、妈妈农庄等项目,实现业态植入、农民增收。
●记者手记
走进“网红”战旗村,一定会被这里错落有致的建筑、干净整洁的道路、淳朴热情的民风感染。随着“乡村十八坊”的开街,战旗村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方面又踏出了一步,一个集旅游、酒店、餐饮、休闲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景观带正在形成。而这背后,有78名党员的默默付出,他们用行动诠释“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是战旗村“红”的主要原因。、
成都商报记者 龚靖杰 摄影记者 王勤
原标题 成都战旗村自筹资金建“乡村十八坊” 传统匠人有了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