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顿粗粮,如果放在改革开放前,那是生活不如意的写照。可如今,这红薯玉米的意义不一样了。曾女士说:“肉吃腻了!吃粗粮不仅有利于健康,还能保持苗条的身材。”
改革开放40年,吃粗粮的滋味完全不一样了,由以前的难以下咽到如今的津津有味,咀嚼出的是社会发展的甜蜜味道。
■ 小时候最不喜欢吃粗粮
40多岁的曾女士,老家在翠屏区王场镇的大山里。关于吃的记忆和变化,就从这大山里拉开闸门。
曾女士对儿时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吃。家离街上很远,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她的小学是在村上读的,近1个小时的路,往往是一边啃着玉米或者红薯,一边匆匆赶往学校。
那时家里穷,姊妹多,一年之中有半年都要靠粗粮填饱肚子,吃得人“挠肠寡肚”的,一看到好吃的就流清口水。
上半年五六月份,是玉米成熟的时候,也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玉米便成了当年许多家庭的主食,煮玉米、烤玉米、玉米粑粑、玉米糊糊,吃法也挺多。但由于缺少油荤,让人“糙垮垮”的面露菜色。
下半年,红薯从土里挖出来堆放在通风避雨的地方,一直要吃到来年开春。这个时候,家里尚有稻谷,大人便挑去生产队,在打米机上脱壳,然后用风车吹净。白花花的大米挑回家,曾女士仿佛过年一样开心。不过,白米饭这种细粮,当年可不敢天天吃、顿顿吃,往往都得根据不同季节的时令产物,掺大量玉米、红薯、南瓜、豇豆、青菜等,焖成粗粮饭或蔬菜饭。
“那个时候一看到粗粮就恨得不得了……”曾女士说,太想吃肥肉了,做梦都想。
■ 如今粗粮
吃出甜蜜味道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曾女士“吃肥肉”的梦想实现了。
不仅是肥猪肉,还有猪瘦肉、羊肉、牛肉、鱼,也经常成了曾女士一家三口的盘中餐。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生活越来越幸福。天天大鱼大肉,让曾女士觉得无比开心和幸福。
不过最近这两年,搬到城里居住的曾女士越来越觉得大鱼大肉吃腻了,总想吃点清爽的清淡的。这个时候,她想起了小时候最讨厌的红薯和玉米。
今年春节过后,曾女士的早餐和晚餐开始以煮玉米为主了。每次买菜,她都会特意到超市买上六七根带壳玉米,甜脆的、糯的,回家放在冰箱里,吃上两三天。吃完后,又赶紧接着去买,从不断顿。
这一吃,就不可收拾,上瘾了。这个季节,玉米越来越不好买,但幸好红薯大量上市,曾女士的早餐晚餐,也就顺应季节多了一个煮红薯。
于是,在窗外鸟儿婉转啼鸣的清晨和落日余晖映照下的黄昏,洁白的餐盘里,盛着一根金黄的玉米、一个红心的红薯,就着一杯豆浆或者一碟咸菜,曾女士吃得笑意盈盈。
日子,就在这甜蜜的粗粮中,越过越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