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评估检查,2017年申请脱贫“摘帽”的中西部贫困县中,包括沐川在内第一批40个贫困县均达到脱贫“摘帽”条件。作为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县,沐川7年累计减贫48123人,退出省定贫困村34个,贫困发生率由23.4%降至1.0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的5323元增加到2017年的13082元。
几年来,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沐川遇到了哪些“病症”?又开出了哪些脱贫“良方”?
□本报记者 吴晓彤
“解放”困难家庭劳动力
9月10日一早,沐川县沐溪镇永福“幸福苑”内,护理员徐小玲正忙着照顾自己脑瘫的双胞胎孩子,“现在可以边赚钱边照顾他们了。”
徐小玲介绍,23年前,自己的双胞胎孩子一出生就被确诊为先天性脑瘫。“只能在家,不能外出务工,连农活也腾不出手。”丈夫向荣枢也只能就近做农活、打零工,靠微薄的收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基本生活都困难。”
在沐川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像徐小玲这样的不在少数。
在扎实推进居家和集中救助帮扶的基础上,沐川县针对实际情况,整合民政项目资金225万元,实施底堡、舟坝、沐溪、黄丹、永福5个敬老院改扩建“幸福苑”工程,对特殊困难群体集中帮扶对象实行片区管理。据悉,5个“幸福苑”新增床位96张,覆盖19个乡镇的47名失能、半失能人员,还为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益岗位,确保其收入的稳定性。
去年6月12日,徐小玲的双胞胎住进了永福“幸福苑”,她则被招录到这里当起了护理人员,月工资1380元。向荣枢也脱开了身,每月能挣2000多元,家里生活条件一下得到了改善。
“龙头”带领农户增收
9月是猕猴桃丰收的季节。永福镇万寿村有机猕猴桃基地,400亩有机猕猴桃树掩映在竹林之中,十余名村民也正忙碌着,“原来靠天吃饭,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基地每年每亩地要给400元的土地流转费,每月还有2000多元的工资。”正在摘果子的村民兰应光用“一年一个样”形容这些年的变化。
贫困村产业基础脆弱、产业发育程度低,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这些一直是产业扶贫的“拦路虎”。为此,沐川采取“县抓‘龙头’,乡镇抓新型合作组织,村组、农户抓生产的‘支部(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分红、订单农业等方式,与龙头企业、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在“龙头”的带领下,沐川初步构建了以100万亩林竹、50万亩经果林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培育林竹、茶叶、生态养殖、果蔬、中药材5大主导产业,建成集中连片脱贫产业基地328个。
原标题:贫困发生率连连降 农村居民收入节节升 沐川开出哪些脱贫“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