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代表走进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本报记者郝飞摄
本报记者冉倩婷
“这个‘乡村十八坊’的传统工艺体验,项目有点齐哟!”9月3日中午,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与会代表们走进“乡村十八坊”,纷纷感叹。
一天的参观走访下来,不少代表发现,文创体验、传统技艺体验已是不少乡村旅游项目的“主角”。农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已是乡村潮流,而背后的动力则在乡村的人才振兴。
农商文旅体融合衍生新业态
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在“乡村十八坊”,一家接一家的传统手工作坊遍布仿古街道两旁,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在这里呈现。“以此来还原旧时的作坊生产方式,打造一个集中展示和体验川西传统农耕文化的旅游集散地。”郫都区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要做好现在的乡村旅游,早已不是农家乐那么简单了,“乡村旅游的游客消费需求在转型升级,乡村则需要敏锐发现、对接新需求。”
该负责人介绍,战旗村以前的乡村旅游以花卉观赏为主,每年游客量约有二三十万人次。近年来,战旗村丰富、升级业态,除了在“乡村十八坊”推出传统工艺体验项目,还推出了相关农耕文化旅游、亲子教育等项目。今年上半年,全村迎来游客约50万人次。
“村民用家里空余房间入股成立民宿合作社,以组织运营村里的民宿业态。”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李光菊如是说。
在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一条名为“匠人村”的街区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兴趣。设计古朴的街区内,不时可以听到敲打声、刨子翻飞的摩擦声……游客可以和匠人互动,体验纺织、打铁等传统技艺带来的乐趣。
绵阳市安州区委书记廖雪梅在这里遇到了熟人——给安州区设计农业科技博览园项目的乡村规划师罗强。一见面,廖雪梅就迫不及待和罗强探讨,要在设计中强化此次参观感受到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理念。
“新村民”助力乡村振兴
文创项目从哪里来?不少与会代表在走访中找寻答案。
在“匠人村”街区,不仅有当地村民,还有数百名来自天南海北的“新农人”,在这里安营扎寨,探索“农业+设计”新模式,打造一个农业品牌“梦工厂”,累计为省内外企业设计推出100多个特色农产品品牌。
为吸引人才,大邑县天府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探索“平台聚集+人才孵化+创意品牌”的运行机制,采用“团队+设计师联盟”方式,引进文创设计类团队20个、农业服务型团队12个、创意设计人才150余名、社区形态创业项目14个,以及手工制作、民宿餐饮等经营主体30余个。
在蒲江县明月村,与会代表们注意到,游客们不是在染布、做陶艺,就是在小酒馆里唱民谣,或是坐在雅致古朴的民宿里看书。“明月村的旅游,有格调。”不少代表感慨。
让明月村提升格调的是各类文创项目背后的“新村民”。
“明月村目前入驻了45个‘新村民’的文创项目,带动原住村民26个创业项目,26个项目中只有6个是单纯的餐饮,其余的都在做印染、陶艺、炒茶等体验项目或是民宿。”明月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双丽说,在“新村民”文创项目的带动下,原住村民也在看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趋势,“引来的人才仿佛给明月村的发展按了激活键,动力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