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当日,参加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与会代表,来到位于成都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在乡村振兴博览园,代表们就如何抓好党建改革引领突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行参观考察。
战旗村总面积2.06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组,共计529户1704人。去年,全村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53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值。究其原因,多年来,战旗村一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筑牢基层堡垒。同时,通过改革,当地不断整理开发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通过直接挂牌、自主开发、入股经营等形式,引入第五季·香境、乡村十八坊等项目,实现业态植入、村民增收,并在2015年成功敲响了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锤”。
8月8日,经过近一年的打造,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正式开街。走进“乡村十八坊”,青砖、灰瓦、木门,精心栽种的绿树间,回廊蜿蜒、流水潺潺,一派典型的川西民居和乡村林盘景观在游人如织中闪亮登场。
战旗村党总支委员易奉阳介绍,“乡村十八坊”的开街,不仅让村里的传统匠人有了展示平台,还可以解决村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同时也增添了新旅游景观,为战旗乡村的振兴发展注入了更深内涵。目前,战旗村已经建成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全省乃至全国基层干部分享战旗经验。不只是一个战旗。战旗村成为“网红”和乡村振兴地标的背后,是郫都区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实践。
目前,在郫都,“战旗效应”正一步步放大和辐射,在更广泛的区域,一个个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加快聚集。郫都区正以战旗村为核心,联合横山村、火花村、西北村、金星村等周边2.6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1+4泛战旗乡村振兴示范片,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我们已经启动筹建战旗景区管委会和国家4A景区创建工作,计划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申报。”郫都区旅游部门负责人表示。
郫都区委乡村振兴办负责人介绍,郫都区正编制《泛战旗片区“三卷四区”建设方案》,依托柏条河、锦江绿道唐昌段构建巴蜀农耕文化长卷,依托沙西线两侧、都江堰精华灌区构建首灌区田园长卷,依托柏木河湿地水生态构建天府慢生活休闲长卷。
“乡村振兴关键要坚持党建引领,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突破。”成都市郫都区区委书记杨东升表示,作为乡村振兴的一线,郫都区将充分扩大“战旗效益”,以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推动新村建设和农村社区发展智力,打造118平方公里的“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深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努力走在前列。
崇州
打造原生态特色林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跨界融合新业态
冷翠千竿玉,浮风万幅屏。每至周末,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参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村落到深受市民喜爱的网红村,竹艺村是如何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呢?作为崇州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竹艺村向参会代表诉说了自身的蜕变之路。竹艺村是由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连片而成的自然村落,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得名。在发展过程中,村落以“用文化延续未来、让艺术点亮乡村”的核心理念,遵循“多改少拆”、“四原四不”的守则,对全村进行旅游景观设计、乡村风貌整治,打造原生态特色林盘。
“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这是竹艺村留给大部分参与嘉宾的主要印象。在塑造产业新业态的过程中,竹艺村充分挖掘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竹艺竹编和川西林盘等农耕文化内涵,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三径书院”“丁知竹”等文创旅游精品项目的展现,形成了当地多要素聚焦,多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在崇州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当地的农业经营创新机制吸引了参会代表注意。据了解,园区总面积达269.8平方公里,通过建立一体化管理体制,探索构建“管委会+街道+社区”组织架构,将辖区的11个乡镇整合为4个街道,并村建立46个社区,实现城乡空间布局重构。
同时,当地还组建农村投资公司,探索形成“管委会+投资公司+共营制”运营模式。在构建全产业链,推动产业跨界融合上,崇州市坚持全域旅游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思路,发展绿色种养、农产品加工、文创旅游等新产业业态。目前,功能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3万亩,“稻虾藕遇”“凡朴生活”等农产品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也在川内持续走红。依托天府国际慢城、天府良仓等重大项目,构建形成以总部经济为引领的多元复合产业生态圈,辐射带动全川产业融合发展。
新津
农民的股民化实现流人变留人 村社的家园化实现空村变兴村
天府农博园永久落户新津,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对“三农”工作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以绿道规划建设推进田园变公园,推进特色场景融合,营造田园创新场景。新津围绕党中央实施乡村战略路线图和省委全会“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战略要求,以“农博+”带动乡村发展的探索实践。搭建全省农业科技服务、品牌推广、文化展示、产品销售、资源交易等五大平台,描绘出一幅千亩花海、万亩稻香的诗意田园景象,重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生态画卷
“采用‘窗口+基地’模式,将提供全球化的对外展示和推介窗口,营造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农博+’产业生态圈,为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永续动力。”新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省市县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思路,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采取“管委会+投资公司+合作社”运行方式,引入四川发展等企业投资入股,促进会议会展中心、天府农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通过“体验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博览周期创新”五大会展创新策略,构建“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
在探索振兴路径方面,通过农民的股民化实现流人变留人,通过农田的生态化实现普田变旺田,通过村社的家园化实现空村变兴村,致力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
蒲江
现代农业产业园将特色水果端上全国餐桌
不必远行,明月村就是成都人的“诗与远方”。9月3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代表走进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感受着这个“世外桃源”的舒适与安宁。
走进明月村,扑面而来一股文艺范儿和沁人心脾的茶香。殊不知早在四年前的明月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村里的那口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明月老窑刚刚修复好,尚未对外开放。
“引进项目考虑的不仅是吸引艺术家入驻,更重要的是引进项目必须要跟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结合。”明月乡村研究社负责人陈奇告诉记者,明月村近年来依托当地邛窑文化资源和茶、竹产业基础,坚持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新村建设结合。
眼下正值蒲江猕猴桃的丰收季,来自蒲江的“甜蜜”又再一次地端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当考察团一行抵达蒲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时,无一不被眼前的场景震撼,近年来,蒲江多举措创建国家级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多年的发展,25万亩柑橘、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的规模化连片种植,蒲江基本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
为了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今年猕猴桃丰收之际,蒲江县电子商务协会联合蒲江猕猴桃协会发布了“蒲江猕猴桃生鲜电商产品标准”,这也意味着蒲江猕猴桃在包括天猫等电商平台上有了统一的销售标准,严格规范电商渠道,树立“蒲江猕猴桃”这块金字招牌。
生态种植一向是蒲江农业的重点工作,据蒲江县农林局局长周燕武介绍,蒲江将加快实施水土共治、面源污染治理、绿色有机生产三大工程,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完善农业生态链。同时,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及农旅融合发展,将不断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新型经营体系,完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据了解,蒲江以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以产业兴旺为基础和根本,坚持发展晚熟柑橘、猕猴桃两大主导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生态链、产业链、价值链,强化产业综合服务区、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产品贸易区、特色小镇发展区、猕猴桃特色街区功能。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特色水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大邑
为农业创客造平台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参加四川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的嘉宾有共识,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而所有行动最终都落在“人”的身上。走进成都农业创客中心,众人在这里看到了为乡村振兴构建人才高地的具体行动。
“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农业农村人才的要求,也是成都农业创客中心正在努力进行的事业。
2015年7月,大邑县农村发展和林业园林局批准创客中心的成立,至此全国有了首个农业创新创业平台。参观完毕,有人生动总结,该中心是农村再造的设计站、农业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农业品牌和农业创客的孵化器。
“设计站”“培训基地”“孵化器”有何来由?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农业创客孵化为例,中心提供从产品概念,创业落户,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金融投资等全面服务,利用自身旅游流量平台,每周的创意集市,为农创产品提供销售平台,提供展示、交流、销售空间。截至目前,已孵化企业合计70余家,通过品牌设计带动,服务全川农产品品牌36个,培训人数共计上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1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