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建城2200周年文化活动中,1944-1946年时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的徐诵明先生的外孙——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文化联谊活动,并接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鲁健的采访,在现场书写了“回家”两个大字,表达了他不平静的内心。
这两个字看似简单,却意义重大。
宜宾建城2200周年文化活动现场
王小丫:这位艺术家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各地,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收藏,被联合国称为“文明对话的使者”,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抽象绘画的开山者——徐冬冬先生。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接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鲁健的采访
鲁健:您也不是宜宾人,宜宾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宜宾又和您有什么渊源?
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
徐冬冬:今天我和其他很多人来不一样,我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来的。80年前的抗日战争,中国最苦难的岁月里,我的外祖父徐诵明先生时任国立同济大学的校长。在宜宾李庄,1944年到1946年,他还兼医学院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接受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和鲁健的采访
鲁健:当时的李庄集聚了一批中国的艺术家和文人志士,所以您和这里是有渊源的。
徐冬冬:我的外祖父徐诵明先生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国病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早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在民国时期曾担任过5所国立大学的校长,包括北平大学,西北联大,同济大学等5所大学的校长。他经常教育学生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人民,不要忘记宜宾人民的深情厚谊。所以同济大学在这里创办了法学院,筹备了文学院,从此同济大学走上了综合性大学这条路。1946年后,日本人已经投降了,同济大学曾面临着留在四川还是迁回上海,当时蒋介石命令徐诵明校长将同济大学留在四川迁往重庆,被徐诵明拒绝了,并成功将同济大学带回上海复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宜宾李庄人民的支持。
教育家徐诵明先生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45级毕业合影(从右边起第8个为徐诵明校长)
抗日时期国立同济大学李庄校本部
鲁健:刚才徐冬冬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段历史,宜宾这片土地不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深情厚谊。所以今天徐老师为了表达感恩之情,在现场为宜宾建城2200周年带来一份生日礼物。
徐冬冬:宜宾不是所有的人都敢来的,你没有酒量,你敢来吗?这里有好酒有五粮液。有好酒,必有好水,有好水,必有好山。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住了历代文人的脚步,有杜甫、黄庭坚,有这么多名人的足迹。要有苏轼的“食可以无肉,居不可无竹”的情怀,才能来欣赏蜀南竹海的意境。
宜宾蜀南竹海
鲁健:所以有山有水有酒,就自然有艺术品。“李白斗酒诗百篇”、王羲之醉卧东床大书法家、张旭酒后草书。那今天徐冬冬老师是现场书画。您想想,我们为两千两百周年建城是献上一幅多么好的礼物。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王小丫:现在您下笔之前问一下,今儿喝了五粮液了吗?
徐冬冬:肯定喝了。
王小丫:来,我们用掌声和五粮液一起来映衬出徐老师的大作。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鲁健:我们待会儿呢,等徐老师创作完了以后,我们现场展示,共同分享这一份生日礼物,这是属于我们所有宜宾人民的一份生日礼物。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王小丫:现场好安静啊!大家在静静地看大师写字,字里行间都有对宜宾的一片深厚的情怀,每一个字当中,都有大师对宜宾深深地感恩。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鲁健:此时现场我觉得是凝声静气,不仅仅在细细地品味这座城市的夜色,美景,品味着空气当中醉人的酒香,同时我们还共同期待着,徐老师这样一份艺术作品,也是生日礼物出现。
王小丫:大家通过两侧的大屏幕看得非常真切,认出来这是什么字了吗?
鲁健:其实可以猜一猜,大家现在应该能够猜出一个大致的意思了。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王小丫:旁边的字认出来了吗?
鲁健:我们看到和旁边的小字相比呢,这两个大字特别的有古意,特别有气势。对。待会儿大家可以一起念念旁边的这个字。
王小丫:这边的小朋友,你们愿意来接住大师的这幅字吗?因为我觉得宜宾,两千两百年的历史,就是仁人志士们在这里洒出他们的情怀,他们的奋斗,我们也要把这一份传承下去。
鲁健:我们小朋友来共同见证这样一份生日礼物,亮相。多么合适。 好,现在第一款章已经印好。 好,我们现在看到这幅作品离最终完成已经越来越近了。
王小丫:我们离近一点,我们看看大师是怎么写字,怎么盖章的,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作为活动特邀嘉宾现场挥毫
鲁健:我估计现场可能有些观众在想,哎呀,这么好的一幅字,要是晚会结束能让我带回家就好了。
王小丫:有人可以带回家,这五位同学,代表我们宜宾的未来。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墨宝“回家”
鲁健:但是这幅字呢,是给我们宜宾这座城市的,其实也是属于我们宜宾市的每一位市民的。
王小丫:那个小朋友来告诉我,你们觉得徐伯伯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字呀!你们觉得是什么意思呢?谁来告诉我。
鲁健:谁能念出这两个字吗?那个小宝贝儿,举手,那两个字,认不认识。
小朋友:这两个大字我觉得是“回家”
鲁健:我们请徐伯伯,等会儿我们展示的时候揭晓答案,是不是。好,那我们创作完成,我们请两位来帮我们展示一下,请小朋友也一起站到画的两边,咱们看一看。请徐老师为我们念一下他创作的这幅作品。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为宜宾两千两百年的建成手书“回家”
徐冬冬:为宜宾两千两百年的建成,我写了一个最普通,最深情的两个字,在外的人,家里有母亲,慈母等着,是回家。在外学习的学子,回到自己的祖国,也是回家,像我们今天的很多的像我们这样的人,怀着一个感恩的心情来到宜宾,来到李庄,是有一段抹不去的回想,往事,为了这个往事,我们也要回家.所以,这个“回”字下面有一个走之旁。为什么加这个走之儿呢?像宜宾这样在长江边的城市,大家出门肯定要坐船或者坐车,出去返回,您看这个“家”,这一捺,一下就被“踢”出了家门,你看这个宝盖好似一个家门,很多有志气的人,都是从小离开了家,到外边去闯荡,然后把知识,把财富带回家,家里有母亲,你看这个“家”字多么有情呀,就像一个母亲在家。所以呢,祝愿宜宾的老百姓,李庄的老百姓幸福。在这儿,我们这些人,感恩的人,祝福你们,谢谢大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徐冬冬
徐冬冬简介
徐冬冬(1959.5—),生于北京,祖籍浙江。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开山之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
《吉祥贵寿图》 ,设色纸本,1975 (中国美术馆收藏)
《墨鸟图》,水墨纸本,1980 (南京博物院收藏)
《秋风吹下红雨来》,彩墨纸本,1985年(中国美术馆收藏)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于丹青绘事,性善好隐,喜藏山卧水。少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深得名家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前辈先生的教导。青年时即著书立说提出“心造境”,在思想上尊儒并包,逐步形成其宇宙观,在绘画上以“心”入画。
《村姑》,彩墨纸本,1989
《林中所悟》,彩墨纸本,1994
《听闻残雪化春曲》,丙烯纸本,1999(联合国收藏)
徐冬冬,是中国第一个29岁就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88年) 、30岁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的画家,第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大型巡回展的画家(1990年~1991年),第一个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品的青年画家(1987年),也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2001年)。他所创作的旨在推动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的名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1997年~2001年),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的17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参与其中,是迄今为止参与者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国际性大型行为艺术,也是由个人推动的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的开幕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雷洁琼、王炳乾、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等五位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以及在华的受赠《徐冬冬画集》的49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文化参赞参加了开幕式。
《四季》系列组画——秋第3号,丙烯纸本,2013
《音乐》系列组画第1号,丙烯纸本,2003
《四季》系列组画—春夏秋冬第1号,丙烯纸本,2013-2014
徐冬冬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践,是经历了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西方印象绘画并将其中国化后再进入到抽象绘画领域的,同时又涉猎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画风几经突变,充满创新的精神。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艺术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观,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创建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绘画流派。
代表作品有《自画像图轴》、《寿图轴》、《红河谷》、《听闻残雪话春曲》、《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吉祥贵寿》、《写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
教育家徐诵明
徐诵明(1890~1991),浙江新昌人。著名的教育家和病理学家,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中國现代医学教育、中国病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07年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第一高等学堂预科、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期间由章太炎介紹加入中國同盟会。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返日继续学业,1918年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后留校从事病理学研究。1919年归国,在北京医学专门学校任教授至1928年,率先从日本引进了病理学,创建了由国人自己主办的中国第一个病理学教研室并担任主任,负责审定了病理学的中文名词,开了用中文讲授西方医学的先河。1927年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后,历任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北平大学校长兼农学院院長(中国农业大学前身)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沈阳医学院院长(中国医科大学前身)等职,创办了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负责起草了全国医学院校六年制教学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持规划了全国医药院校的建设发展、招生规模、学制及进修制度等,使新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系。1954年、1978年被选为第二届、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为建立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和中国病理学科、培养病理学人才和推动、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