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前,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满铁路铁轨、炮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拉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一句“勿忘国耻”依旧会激起我们血脉中不屈的灵魂,一句“振兴中华”仍然能唤起我们内心民族的尊严。
让警钟长鸣心中,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今日《解放军报》和《中国国防报》两篇文章,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历史。
经常重温那首“松花江上”
王宁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
伴着这首雄浑高亢、悲愤哀婉的《松花江上》,又一个“九一八”纪念日向我们走来。一曲悠悠,诉尽国殇;历史回响,永志不忘。唱起这首歌,我们仿佛又回到那段山河破碎的屈辱历史,感受无数仁人志士同仇敌忾的血性豪情,从历史中汲取奋发前行的力量。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忘记这个历史瞬间:87年前的9月18日夜,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的一声巨响,拉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序幕。为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结果,不足800人的日军,仅几个小时就攻陷了近7000人驻守的东北军北大营,不到24小时,沈阳全城陷落。短短4个月之后,美丽富饶的东北全境沦陷,3000万同胞成为亡国奴。
国之伤痛,歌以记之。“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官兵被迫携家带口、流亡关内,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心头郁结着浓浓的悲苦怨愤。在西安,音乐家张寒晖耳闻目睹了这样的惨景,以此为素材创作出歌曲《松花江上》。它不仅唱出了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悲愤之情,更唤醒了无数国人曾经沉睡的心灵,点燃了中华大地熊熊的抗日烽火。
“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屈辱,于沉睡中惊醒的中华儿女,从心底里发出了“不愿做亡国奴”的呐喊,毅然奋起,英勇抵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从白山黑水到南国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
战斗的歌曲震撼人心,时代的呐喊催人警醒。在那战火连天的岁月里,每当《松花江上》歌声响起,人们就像听到集结号一样,从农田边、弄堂中、工厂里聚集起来,团结一心、共赴国难。1937年除夕,周恩来同志在《现阶段青年运动的性质与任务》一文中,曾专门提到:“一支名叫《松花江上》的歌曲,真使人伤心断肠。”上世纪60年代,《松花江上》还被编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神州大地上广为传唱。
资料图
忘了昨天,就会迷失在明天。今天,国土在敌人铁蹄下践踏的历史早已远去,“可爱的家乡”也早已从敌人手中夺回。然而,这首《松花江上》却仍在耳畔回荡,以深沉的哭诉和悲壮的呼号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历史,更要珍爱今天的祖国和家乡。站在今天这个时代,去审视中华民族“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那段历史,更应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
铭记历史,方能在沧海横流中积累出砥砺前行的力量。我们纪念“九一八”、将“十四年抗战”概念全面写入各类教材,就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纪念历史、以史为鉴,也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今天,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我们不妨经常唱唱那首《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感受一种情怀,感悟一种忧患,获取前行的精神动力。身为军人,更应在激昂的旋律中感受历史的警音,时刻保持枕戈待旦的备战状态,锤炼能打胜仗的过硬本领,激发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把战争的阴影挡在身后,决不让悲剧重演,决不让屈辱重现。唯此,才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18年9月17日第06版)
“九一八”,我们应当铭记什么
于永军
87年前,日本关东军悍然炸毁南满铁路铁轨、炮轰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此拉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勿忘国耻,让警钟长鸣心中,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资料图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今天我们回望历史,不仅要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警示世人勿忘战争创伤,更要从往昔苦难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向未来。
我们应当铭记,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掉以轻心,麻痹大意,必定付出沉重代价。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军国主义早已磨刀霍霍、挑衅不断,可当时的国民政府总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侥幸心理,很多人认为仗打不起来。没有打狼的准备,最终只能被狼吃掉。“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面对区区1万多日军,20万东北军未作抵抗撤进关内,4个多月东三省沦陷。国民政府的退让,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扩张野心,以致几年后大半个中国惨遭铁蹄践踏。最大的忧患就是缺乏忧患,最大的危机就是目无危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只有牢记历史教训,不忘神圣职责,砥砺金戈铁马,方可避免悲剧重演。
资料图
几十年过去,日本当局一直在其军国主义侵略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问题上遮遮掩掩,不愿作出清晰明确的交代,不愿向受害国人民作出诚挚道歉。我们决不可在其种种障眼法下,放松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本性的高度警惕。
我们应当铭记,爱好和平需要树立正确的和平观。天下并不太平,和平需要保卫。没有强大的国防,祈求和平只是一种空想。我们渴望和平,但决不能做和平的理想主义者。和平是争出来、拼出来、打出来的,而不是忍出来、等出来、熬出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的。只有做好时刻打仗的准备,才能争取真正的和平。没有强大的国防屏障,即使拥有再多财富也还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不管战争形态和战争环境如何变化,打赢未来战争始终离不开人民的支持,离不开全民国防,战争依然是包括兵力、物资、信息、技术、国民精神等综合国力的较量。要坚持全民国防理念,加强国防意识的培养,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的良好局面。不能只在危难之时才想起“最可爱的人”,而真正要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唯有国防强大,才能让狂妄的侵略者不敢觊觎,才能让和平的阳光永久照耀华夏大地。
我们应当铭记,能打胜仗是军人的天职。军人生来为战胜。军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赢得战争,更体现在遏制战争上。1938年底,经历淞沪、武汉等会战后,国民政府损失大量人员与装备,陆军兵员不及原编制的一半,海军和空军则几乎伤亡殆尽。中条山战役,日军只用35个小时便完成外侧包围圈,只用40个小时即完成内侧包围圈,实现对近20万国民党军队的双重合围。前后不过30天时间,国民党军队大部溃散。据日方统计,其伤亡不足中国军队的1/12。蒋介石称此役为“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这其中固然有武器装备落后的原因,但军队没有战斗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昭示我们,打赢需要虎狼之师!
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花架子,让“中看不中用”的人走开,从实战出发苦练精兵,锻造既能冲得上更能打得赢的军队。
我们应当铭记,必须时刻注重民族血性和尚武精神的培养。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血性胆魄与尚武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精心培育和艰苦培养。习主席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党史军史的学习中、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涵养浩然正气、铮铮骨气,让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坚毅豪情在青少年心底深深扎根。
欧洲小国瑞士,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800多万,至今已享受200年的和平安宁生活。在瑞士的任何一个村庄,都可以看到教堂、咖啡店和打靶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公民都要接受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一位瑞士外交官曾说:“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是一位公民,迈出左脚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近200年没有打仗,主要原因就是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一个国家武运的兴衰,与社会风气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公民的观念教育也是一块阵地,爱国文化、尚武精神不去占领,汉奸文化、“娘炮”之气就会填空。一方面,幼儿园、学校、家庭和社会需共同发力,大力弘扬和培塑阳刚之气、尚武之风;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必须有态度、有担当,充分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历史的硝烟已然散去,现实的威胁却无时不在。殷鉴不远,后人当自警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进取精神和昂扬斗志。
(本文刊于《中国国防报》2018年9月17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