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州网 — 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中职国家教学标准落地的“师本”策略

责任编辑:文武秀发布时间:2018-09-26 10:49:49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点击: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性、纲领性教学文件。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立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启动了专业教学标准制订工作,截至2014年12月共制订并公布涵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16个专业大类的230个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教学标准)。今年,《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又指出:要推进教育标准化工作,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发展攻坚战,完善和实施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可以看出,推进职业教育各项“标准”建设和“标准”落实是今后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但是,国家教学标准颁布实施三年以来,其落实情况究竟如何,至今还没有相关的研究分析报告,笔者尝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评价。

国家教学标准落地行动困境分析

一是从国家教学标准本身来看,存在着若干先天性的“两层皮”现象。比如,从落实的过程来看,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学校标准、教师标准、学生习得的标准、质量检测的标准等,它们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两层皮”。

二是从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完整性上看,到目前为止,国家教学标准还没有形成与各个专业配套的各门课程的具体标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除了公共基础课(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以及个别专业核心课(机械制图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有国家统一制订的教学大纲外,大多数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还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各专业大都是各自为政。此外,关于这些标准的陈述,也只是体现在国家教学标准的“课程设置及要求”中,往往都是寥寥数语,过于概括,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起到教学指导和教学评价的作用。

启动国家教学标准“师本”化实施策略

怎样推进国家教学标准“落地”是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因为,关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焦点在于课堂教学,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理解的国家教学标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可见,教师是落实国家教学标准最可依靠的关键力量。因此,消除国家教学标准落实过程中的多个“两层皮”现象,关键在于解决教师对国家教学标准的理解与实践问题。

笔者以为,一个可行的策略是实施国家教学标准的“师本”化实施策略。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和地区教学标准,组织教师认真研究各专业实施性的教学标准,依据校情、学情,以专业为单位,从具体学科入手,编制教师们自己的课程实施计划,简称师本课程计划。其中,所谓师本,顾名思义,就是以各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师为根本,体现国家教学标准落实的基础在于教师。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按照课程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具体实施、课程的效果评价,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师本课程计划可以是学期的,也可以是学年的,是对学期或学年专业教学进行的整体设计和规划,有利于教师整体把握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管理与评价。

国家教学标准师本课程计划编制建议

师本课程计划可以《A学校B专业C课程实施计划》命名,包括基本信息和课程要素。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名称、课程名称、适用专业、课程性质、教材版本、授课学时、授课对象、设计人员与审核人员。课程要素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具体编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有大局观。编制师本课程计划是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教学标准基础上进行的,教师要跳出狭隘的“学科课程”观念,树立专业意识、课程意识、标准意识,把握好课程的地位和价值,处理好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之间的关系,不要把课程实施计划写成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安排表。

二要团队合作。师本课程计划实施的主体虽然是教师个体,但在研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组的作用,集体研究、共同商量、达成共识。不要把研制工作看成是教师个人的事,否则,师本课程计划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感到厌烦。

三要关注实践。师本课程计划编制要关注课堂教学实践,要起到“导教”“导评”的作用,也就是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作用,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起到评价的作用。此外,课程要素尽量做到全面、具体,涉及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

四要突出重点。具体操作时,可突出以下重点内容:

第一,课程设置。要概括说明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是核心课还是方向技能课,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以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体现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说明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素质,反映该课程对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具有的作用。

第二,课程目标。概括说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水平,从宏观上描述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技能、养成哪些态度,目标表述清楚,尽量少用或不用“知道”“了解”“理解”“熟悉”之类的动词,并列出本课程各个维度教学目标及各个学习水平经常使用的行为动词。

第三,课程内容。概括介绍本课程大致情况,如共分为几个章节,多少个知识点,多少个学时的理论课,多少个学时的实践或实训课,计划用多少个学时完成等。每个核心概念对应一个学习水平,核心概念是一节课中的最小知识单元,是广义的知识(含技能),知识学习水平分为了解、理解、应用,技能学习水平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如有特殊要求的目标分类,要按有关要求处理。

第四,课程实施。要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已有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技能基础、学习态度,有哪些学习优势和学习不足,要做认真分析,不要泛泛而谈。简要说明课程实施的主要思路,包括教学策略、方法等,以及简要说明本课程实施使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以及网络教学资源。

第五,课程评价。说明本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及评价办法,包括平时考核(含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单元测验等)和期中、期末考核所占比重,实训课、理论课的评价考核,考试形式、试题类型等。另外,还要提前设计本课程学业水平检测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卷。

(作者系吉林省延边州教育学院职教部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25日第11版 版名:职教周刊·教改探索